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俄罗斯亲西方的领导人试图迅速解决与日本的领土纠纷。这一纠纷可追溯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了择捉、国后、色丹、齿舞四岛。1951年旧金山会议上,苏联声称该四岛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应归苏联管辖,以此使占领四岛合法化。日本声称有争议的四个岛屿不是千岛群岛的一部分,根据1855年日俄签订的条约,这些岛屿历史上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此外,由于日本不是旧金山宣言的签约国,该宣言对它没有约束力。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领土问题出于两个原因成了俄外交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美西战争后,美国内部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相似文献   

3.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2007,(4):25-28,92
在遇到领土争端问题时,东盟成员国没有诉诸于《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的高级委员会,而是诉诸于国际法院.虽然这一举措并没有违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规定,但却引起了学者们关于东盟机制作用的争论.国际法院的判决就东盟国家间领土的主权归属做出了明确的判决,但也激起了失利一方强烈的民族情绪.东盟国家间解决领土争端的做法及其结果启示我们: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是在于政治解决.而这正是东盟所一直倡导的原则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1898-1930年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签署《巴黎条约》和《华盛顿条约》,与英国签署《美英条约》,明确界定了美治菲律宾的领土界限,我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并不位于其中.自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才提出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依据和证据,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提出领土要求并强占部分岛礁,并直到1997年才对黄岩岛提出领土要求.根据国际判例和条约解释的国际法,综观中菲双方主张的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三项条约及其所确立的菲律宾领土界限在判定黄岩岛和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上不具有直接创设条约权源的作用,但它们在证明美国和菲律宾在1898年及嗣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对黄岩岛和所谓“卡拉延岛群”提出领土要求、未针对我国明确的主权宣示行为提出对抗性主权主张等关键事实上具有重要的证明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柞壮 《当代亚太》2021,(1):106-129
既有对领土争端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争端方行为的差异,采用"挑战方"与"目标方"的分析框架,认为前者有动机改变争议领土现状从而主动发起挑战,后者则缺乏此类动机.然而,此类假定忽视了领土争端各方立场的差异及其对争端升级与解决的影响.根据对争议区域现状的态度,争端中的国家可以分为"主权声索国家"与"安于现状国家",两者在争端中成为"挑战方"的概率不同.在领土争端升级与否的过程维度上,双方均为"主权声索国家"时,博弈的空间较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领土争端更易发生冲突.在领土争端有无解决的结果维度上,"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因为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从而更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在搜集数据并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大样本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即"主权声索国家"间的领土争端更容易演化为冲突,最终也更容易解决.结果表明,争端方的立场决定了其在争端中的策略,并对争端讨价还价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法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攫取了大量泰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乘法国在欧洲败亡之际,在日本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的失地。法国临时政府在二战结束后要求归还这些领土。双方为此举行谈判。由于法国实力衰落以及美国对法、泰两国的重要影响,美国在法泰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美国与东亚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东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东亚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大国的关系。作者认为,中美关系肯定是未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中国的崛起促使创立东亚地区机制成为必要。多边合作是解决和克服双边低效的最直接的战略,因此,创立东亚共同体的想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洪喜 《当代亚太》2012,(3):131-146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日双边关系对中国来说均举足轻重,但是双边领土争端问题却成为横亘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要障碍。无论是中国的对日政策还是日本的对华政策,都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干扰,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背景因素,因此,本文搜集了1980~2010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领土争端议题的98篇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力图再现时代条件制约下美国大众传播媒体有关中日双边关系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乐悠 《新民周刊》2012,(30):40-41
这是先到先得的市场,是最后一片地球领土的争夺战。不管是中国与日本在东中国海上的钓鱼岛问题,还是中国与东盟几国在南中国海上的争议,除了主权的因素,大都离不开另一个关键词——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中日对东亚政治权力格局态度的变迁,以及前两项对中日关系和东亚区域稳定的影响,并讨论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而采取的对日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崛起所导致的中日两国间的权力转移有利于东亚稳定,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东亚区域层级体系的态度逐渐由满意转变为不满意,给东亚稳定带来不确定性。本文指出,中国在全面推进与日本的战略互惠关系时,不应在日本"入常"、领土主权等争议上轻易妥协,而应承担起东亚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尽可能避免在美国的认知中成为挑战者。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12.
在领土争端解决中,国际法庭不仅考虑当事国对争端领土提出的主权主张,还会考虑一国对另一国主张的态度。面对他国的竞争主张,拥有或主张主权的一国不抗议或不反应,这种情形将可能构成默认。在判断一国是否默认他国主张时,需要考虑三个条件:第一,该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国的主张;第二,该国应当并且能够反应以维护其权利;第三,该国保持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菲律宾领土和海洋主张的变迁过程进行描述。在领土问题上,菲律宾的领土主权主张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扩张过程。1978年《第1596号总统令》是一份非法扩张领土、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国内法律文件。这个文件违反了确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所有国际条约和当时的菲律宾宪法。在海洋问题上,菲律宾的海洋权益主张表面上看经历了一个收缩的过程,标志是2009年的《第9522号共和国法案》。根据该法案,菲律宾缩小了其一贯主张的内水和领海的范围。由于这部法案实质上减少了菲律宾的领土面积,不符合其本国宪法,合宪性大有疑问。我们应清晰把握菲律宾非法扩张领土的事实,要求菲律宾纠正其不法行为,坚决不允许菲律宾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侵犯中国正当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东亚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一种介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新地区主义思潮,对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兴趣。综合分析国外学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外学者主要从一体化的动因、推进模式、发展前景和大国关系等四个视角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探讨,这对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有一定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外交部委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主办的东亚合作暨东亚思想库网络成立大会于 9月 2 9日至 3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东盟秘书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对东亚思想库网络成立的大力支持。与会学者对东亚合作进程和东亚思想库网络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在东亚合作进程方面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东亚合作进程虽然开始较晚 ,但已取得很大进展 ,并且得到包括美国…  相似文献   

16.
北方四岛的领土归属问题是钳制俄日关系的症结所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各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以前均有所改善,而唯独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进展不大甚至一度呈冰冻状态。 今年春天,俄日关系渐有转机。6月份,在丹佛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东京和莫斯科友好地坐到了一起,桥本首相对叶利钦总统说:“要通过我们俩来建立一种新型的日俄关系”,从而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那  相似文献   

17.
朴正雄 《当代韩国》2011,(2):95-103
道教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也是东亚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一。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受道教影响最大的要数韩国和日本。在韩国,对于道教的研究并不十分火热。所幸这几年随着韩国研究道家的学者越来越多,更多的研究成果被公之于世。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韩国的道教,应该从韩国道教的起源开始,并且不局限于韩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走向国际,特别是与中国学者共同努力研究韩国的道教。  相似文献   

18.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东亚经济起飞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必然联系的观点以来,世界范围的讨论已持续10余年的时间。~①讨论过程中,对这一观点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学者都存,但有一点被作为没有疑义的前提接受下来:近代以来的日本是儒家传统国家。笔者认为,这个前提与日本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相背离。日本的近代历史一开始,就有一批学者或学者兼官僚的人,极力主张日本应脱离亚洲投入欧洲的怀抱。1879年就任外务大臣的井上馨提出:“把我国变成欧洲化的帝国,把我国人民变成欧洲化的人民”。更有甚者,18…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著作,如今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作为日本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卞崇道教授的著作《融合与共生》以日本哲学与日本文化的同步性或同质性为起点,在阐述日本哲学的现代性与东亚意义的同时,还以东方文化的问题为核心,将考察的视角转向了东方与西方的思想交融与文化共生的立场。由此,卞崇道教授一方面将"融合与共生"界定为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也将它的实践意义"最大可能地"扩大到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0.
俄日领土问题是俄日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顽症” ,虽经多次谈判 ,但至今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北方四岛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并认为在中短期内 ,俄日解决领土问题的谈判难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