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欣 《前线》1998,(11)
书的海洋中,一位思想者在沉思……《送您一把金钥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精美独特的装帧,给人的感受是庄重和清新。“即使当了总统,书也仍是你的老师。”当我打开这部30万字的著作,一下子就被它那独特的“凝思片语”揪住了———“书是我的导师,她给我知识和启迪;书...  相似文献   

2.
海容 《党史天地》2008,(11):51-53
榜书,古日“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民间俗称“大字”,一般要求字的尺寸在60平方厘米以上。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人是秦朝丞相李斯。此后历朝历代书写榜书者不乏其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  相似文献   

3.
当官三字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官三字诀的来历南宋初吕本中(字居仁)《官箴》开宗明义之第一条便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由于《官箴》一书在传统仕宦箴规著述中,享有近乎经典之特殊地位,影响深远,故后世相沿群奉“清、慎、勤”为“当官三字诀...  相似文献   

4.
《奋斗》2007,(9):59-59
几年前,上海一位语文大家金文明先生.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部文集的文史差错作了批评与考辨.集结成书《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时洛阳纸贵。金先生在自序中说:“余先生的两部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竞达一百多处。如果换上了我.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廉政瞭望》2009,(5):32-33
近来,一本叫《中国不高兴》的书在中国热卖,被称为十多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书中激烈的民族主义言词,引发了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争论。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它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它是否就能够代表第二次“中国可以说不”的浪潮?  相似文献   

6.
卢平 《先锋队》2013,(9):52-53
从《正道直行》、《民贵泰山》到新作《闲来笔潭》,退休后的吴官正同志笔耕不辍,遇事从容应对,睹微知著,不断地感悟人生,指引后人。歌德说: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闲来笔潭》就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领导人著作,文风朴实、感人肺腑,通篇浸透了一个“真”字。阅读此书,心灵得到洗涤,确如正在和高尚的人对话一般,也感觉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相似文献   

7.
阿庚 《党史博采》2011,(9):57-60
1995年,我们编辑并由梁斌同志作序的《〈红旗谱〉——话剧民族化探索》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同年夏秋之交我匆匆赴津给梁老送书。在天津总医院高干病房内梁老翻着书页、看着一幅幅剧照不无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台戏呀,可惜编剧、导演和几位演员都不在世了……”声调里带有几分凄婉。我赶紧调转话头说:“您的《序》写的多好呀。您不仅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戏剧家呀!”梁老笑了,他说:“这倒是,我的文学生涯实际是从戏剧起步的……”  相似文献   

8.
敢说“不行”,爱说“不行”,是邓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点。翻开他的著作,“不行”一词用得非常多。如《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共有60篇文稿,其中36篇文稿100多处用了“不行”。该卷中最短的文稿《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全篇只有370多字,用了4个“不行”。“不行”二字看似简单,却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语言风...  相似文献   

9.
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1,(2):48-48
《尚书》最早称为《书》。“书”本是竹简的泛称,商周时期,人们在竹简上写字记事,一根竹简上只能写一行字,字数多了,就分为几个竹简写,然后用丝带或者熟牛皮绳编连起来,这就是古代的“书”。  相似文献   

11.
李也松 《党课》2014,(19):37-38
敢说“不行”,爱说“不行”,是邓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点。翻开他的著作,“不行”一词用得非常多。如他的一篇文稿《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全篇只有370多字,就用了4个“不行”。“不行”二字看似简单,却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语言风格,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一种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8日,由张艺谋导演的如精美画卷般徐徐展开的奥运会开幕式,一开始就吸引住所有人的目光。炫目的倒计时、敦煌飞天、立体五环、丝绸之路、活字印刷术、磁勺指南针、郑和下西洋……其所谓,画书千千卷,卷卷美人心。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园,所拥有的精华到底都有些什么。这些精华,不要说外国人,几乎连我们现在的许多中国人,都在淡忘、轻视、不以为然。这一台开幕式,用它令人窒息的奇幻瑰丽之美,将这些我们本不该觉得厌倦的旧时精华,又重新带到了世界的面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字。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相似文献   

14.
王广宇 《党史博览》2012,(11):46-49
2011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先生的《“四人帮”兴亡》(以下简称供亡》)一书。这部150万字的鸿篇巨制,据作者说,花费了20年的功夫,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访问了众多著名当事人才完成的。作者希望这套大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书信礼仪     
彭林 《学习导报》2012,(24):47-48
我国的书信是一门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密的《陈情表》等。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工具。《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里已经有“册”字,像用两根绳子把竹片编联在一起的样子,只是竹简容易腐烂,所以没有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赵国瑞 《前线》2013,(2):86-86
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副帖子:《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帖子的主人网名叫“重庆苇子”。她说,这些书是父母送给她的成人礼物,让她异常兴奋。她一有空就翻看这些书,还拍下它们的照片传到网上。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潮》1992,(10)
关于少年时在私塾读书的情况,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相似文献   

18.
书信礼仪     
彭林 《新湘评论》2012,(24):47-48
我国的书信是一门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密的《陈情表》等。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竹简、木板做书写工具。《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里已经有“册”字,像用两根绳子把竹片编联在一起的样子,只是竹简容易腐烂,所以没有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自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焕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的号角。他是谁?为什么斯诺偏偏选中了他?图片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他与《西行漫记》一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谜团一直到60年后才被解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为了出版新书《蚁族》,廉思找了8家出版社。当时,他信誓旦旦地对一位编辑说:“这书肯定会火。”但对方说:“你以为你是易中天还是于丹?”后来他自己垫了3万元出版费,《蚁族》才得见天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