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个中国的古老智慧中,隐含了社会风气生长和滑坡的秘密。有理走遍天下,人人以理为是,理为天下之先,社会就和谐,风气就平和,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因此,社会风气与讲理有密切的关系。不讲理有不讲理的风气,讲理有讲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变革也影响到了社会风气。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受此影响提出的文化转型概念可作为社会风气研究的重要视角。文化转型视角下,以伦理、道德、乡规民约为核心的"礼制"社会的传统中国逐渐转变为以科层制为基础的都市社会。这一过程还带来了市场经济对于"脱嵌"的需求和传统"伦理经济"之间的矛盾。个体的觉醒以及私人生活的变革带来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不适应也成为社会风气转变的重要原因。将文化、经济、传统和社会进行再度整合,将是解决当前社会风气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者如何认知、应对、引导、管理社会风气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成败得失。回顾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初期的一百余年间,社会风气的变化大致有自下而上和上下呼应两种路径。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得民心、振民气、聚民力,形成了上下呼应、拥护政府、全民争做"新中国建设者"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巩固新政权和开展国家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和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社会风气的问题,看似一个伦理学、教育学范畴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的问题。尽管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是所有的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希冀的社会生活环境,但维系良好社会风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宏观上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如何才得以形成的?这个问题的另一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级妇联关于"构建社会化妇联工作新格局"的呼声愈来愈高,也进行了不少思考和尝试。本人也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社会化名词的含义及引用的背景 社会化概念最早起源于人类学。本世纪3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术语。基本含义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与环境中,个体群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个性,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与其它社会成员彼此之间达成某种一致,进而融入社会、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前进。 那么,妇联要构建社会化工作新格局的寓义是什么呢﹖要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还必…  相似文献   

6.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化也只有真正发挥了"以文化人"的作用,使公序良俗成为风尚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作用。大家在生活中经常为不良的风气所困扰,社会风气之重要,已经无需多说。揭露和批判不良风气在当今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朱四倍 《乡音》2011,(10):19-20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86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说谎之风日渐泛滥。如何改变说谎成风的社会风气?75.6%的人表示"精英和官员要坚持说真话,引导社会风气",72.3%的人希望"国家、社会真正推崇、鼓励坚持原则和说真话的人,让说真话者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自先秦时的"谏言"起萌芽,至唐朝发展相对完备,至清朝"京控"发展至成熟. 而在现代,1971 年,《红旗》 杂志刊登《必须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一文,第一次公开把人民来信来访称为"信访". [1]从此,"信访"成为了一个有特定社会内涵并且被社会认可的专用术语. 信访是公民为维护个人或公共利益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诉求活动,是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体现,是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达方式, 有利于国家机关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冲突.涉检信访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检察机关的建立、变迁、发展而不断演进,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涉检信访处置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拟从涉检信访的沿革入手,厘清涉检信访之含义,分析涉检信访处置中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耀 《理论月刊》2012,(10):52-56
"公法"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法律新词。古典文献中,"公法"多指国家法令制度或公理。时至近代,通过译介的西方法学作品,"公法"获得新含义。从《万国公法》系统介绍国际法并大量使用"公法",到《公法便览》首先清晰定义了"公法"为国际法。在当时,国人接收以"公法"来诠释西方的国际法概念乃是基于对其公义诉求。在此之后,通过留日学生对日本法律体系的介绍,"公法"一词的含义再次发生转化。日译法学术语中"公法"指代定义公共关系的法律。"公"不再是公义,而是强调公共、公权力。近代法学术语的引入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中西日文化互动,"公法"含义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术语是具备强大表意功能的技术性字词,其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语境及语义范围。预审术语自清末传入我国之后,其符号形式沿用至今,但含义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目前我国法学界使用预审术语不够规范统一,对预审概念也存在多元理解界定。这种现象不仅限制、削弱了术语的生命力和概念的解释力,也对深入理解及完善我国现行预审制度造成一定阻碍,值得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英文是"urbanization",译成中文,应是"城市化"。因为中国的建制镇也是城市化地区,叫"城镇化"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就是"城市化"。按照国家《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镇化的含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社会后果,一些人想当然地提出对科学进行计划,以便使其有利的影响最大化,使其可能造成的损害最小,从而达到控制科学的目的。经常使用"计划"这个术语的另一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风气的议论越来越多,用什么贬义词形容社会风气的都有。问题是怎么解决?怎么样转变?社会风气之"风"可以向南刮,也可以向北吹;社会风气之"气",可能是邪气,也可能是正气。我们在讨论社会风气时,可能是泄气,也可能是鼓气。如今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实在叫  相似文献   

16.
李凤亮 《思想战线》2003,29(4):55-59
在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理论视域中,"民间"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政治分析价值与文化隐喻含义的文学批评术语。民间文艺不仅是民俗蕴藏的重要之所,也是激发专业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在现代社会中,民间文艺正面临发掘与湮灭的两难;如何既保护民间文学的髓质和原貌,又能使之发扬光大,将成为民间文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应对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一些功利化和庸俗化的农村社会风气,如"人情整酒风""大操大办风"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人情之痛",消除农村陈规陋习,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势在必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定的"约束性强的措施"之所以有效,不仅在于其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在于它有党和国家及基层组织的权威性支撑。  相似文献   

18.
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是社会历史态势的指示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更需要改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不良社会风气通过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客体和传播媒介,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严峻挑战。改善社会风气,需要从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监管等四个方面开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简言之,社会风气就是指一个社会的风尚和习气。当一个社会处于盛世即兴或初兴之时,社会风气往往表现为一种崇德敬业、进取向上的态势,正像黄炎培1945年在延安与毛泽东谈话时所说:"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然而,当艰难方克、危机已过之时,"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专业术语是某一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学科的创建、开拓、细化离不开专业语词的形成和发达。预审程序起源于欧洲,但预审术语形成于日本,在清末传入我国。虽然其符号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术语含义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性质、政权力量、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预审术语的复杂、多变,反映了预审制度所代表的以近现代商品经济文明为基础的分权制衡法治理念与我国传统司法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权力集中思想的强大惯性的冲突抵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