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蕴 《法制与社会》2012,(20):172-175
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各国陷入无休无止的军备竞赛之中。武器发展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置于重大威胁。对此,人道法对武器的使用进行规范,包括原则性的规则及习惯法,并产生了系列针对特定武器的公约。实践中,特定的公约得到遵守,宽泛的原则却受国家利益牵制而不被重视;同时,国际社会普遍增强的人道意识却为武器规则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在分析现有武器规则及国际实践的基础上,以求提出推动人道法相关规则发展、推动武器规范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警察“武器使用”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警用武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有关规则和标准分析了当前我国警察"武器使用"与"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条例》修改的基本理念及基本原则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孙昊 《法制与社会》2014,(11):74+80-74,80
使用武器、枪支是法律赋予警察的神圣权力。依法使用武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重要职责。但现实中刀枪入库,使得武器的使用权形同虚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这种非对抗性的冲突,更加要求警察慎用警械武器。特别是对于使用杀伤性武器,争议更是不断。做为非致命性的驱逐、制服性武器就越发重要。本文探讨驱逐性、制服性等非致命性武器的使用权及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警察执法权益和警察生命安全,法律尊严的宣泄。从长远更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9,(5):19-24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社会影响深远、武装程度和突发性增强等特点。相应地,与之相抗衡的反恐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反恐工作中警察武力应得到提升和应受到重视。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如实战中警察使用武器时暴露出来的难以操作问题,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反恐背景下,修改相关警察使用武器的部分法律规定,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武器使用法律条款的内涵;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在实践中建立适应反恐需求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及考核有了更新的需要。为适应这种变化,对国内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考国际上先进的武器使用训练理念,提出了以安全理念和安全操作规范为核心,以实战需求为目的,以武器操作为主要训练内容的渐进牌照式训练、考核系统,为国内警察武器使用训练模式创新提出了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黄国彰 《政法学刊》2011,28(3):109-111
警察使用武器打击犯罪是法律赋予的警察强制手段的最高层次。为了在警务实战中有效地使用这一强制手段,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警察自身的安全,每个警察都应熟练掌握武器使用技能。而当前我国公安民警使用武器技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的民警是用而不练或练而不精,甚至不用也不练,这就给民警执法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甚至因此发生流血、牺牲的个案。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民警武器使用训练,教官应更新观念,提升执教水平,加强训练管理,认真严格施教,科学、有效地提升民警的武器使用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警伤亡。  相似文献   

7.
张莉斌  杨宁  黄渴 《政法学刊》2010,27(2):118-1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力,是维护社会治安、惩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和警察生命安全的有力武器。而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是一个技能与法律法规密切结合的实战训练,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熟能生巧的、有制度的、严格规范的、长期的、永恒的训练过程。香港警队的警务实战训练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最科学、最实用的训练水平,他们的枪械训练为内地警察武器使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向。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应借鉴香港警队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模式,开拓我们的思路,促使我们的警察武器使用训练发生质的变化,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使训练与实际执法真正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13,30(4):5-15
警察武力法至“真”包括至“真”之的、至“真”之度、至“真”之路、至“真”之果四个基本论题.警察武力法至“真”应达到警察武力行为法律构成、理论构成、事实构成的逻辑统一性;所有警察武力行为法律要件、法律结构的总体同一性;总体、类体、次类体和个体警察武力行为法律要件、法律结构的系统统一性.将警察武力行为嵌在警察武力权场域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中观察、解析,所有警察武力行为均由主体、客体、主观意志和客观行动四个要件构成,且存在生成和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同意搜查是指行使侦查权的警察在经得相对人同意后而无需搜查证即可进行的搜查,属于持证搜查正当法律程序的例外情形。它的启动源于警察和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动因。同意搜查的前提要件是出于当事人自愿的同意行为,并且当事人可以依法撤回其同意。搜查的范围及其强度一般以"客观合理性"的标准进行界定。在特定情形下,警察根据第三人的同意而进行搜查也具有合法效力。  相似文献   

10.
陈浩 《法制与社会》2014,(5):220-221
依法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一项特殊权力,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现实中,基层民警在临战状态下放弃使用武器,导致警察的权威与制暴力受限,民警伤亡率居高不下。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基层民警放弃使用武器问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与政府税收立法权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彦锋 《河北法学》2004,22(10):73-76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税法的首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税收要素、税收程序基本方面的立法权都应由议会机关保留。政府部门只有对税收程序中的具体问题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即使在授权立法的情况下,对政府部门的授权也只能针对个别、具体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中增设了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这对保障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由于现行法规定的较为简略,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作进一步探讨。本文结合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对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目的、结构要素和具体程序设计进行了剖析。以期推进对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事立法采取了将所有犯罪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中的模式,没有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导致刑法典中出现大量的绝对空白刑法规范与相对空白刑法规范,并且形成了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法律保留原则、明确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是宪法原则;绝对空白刑法规范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相对空白刑法规范不符合明确性原则;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不符合比例原则。只有改变现行刑事立法模式,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在刑法典中仅规定自然犯,才能使刑事立法模式与宪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Federal register》1983,48(219):51760-51764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roposes new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Loan Fund [RDLF]. These regulations embody changes in existing regulations [45 CFR Subpart 1076.50] including a new definition of "rural" and certain amendments and refinements to clarify and make more specific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gulations with a view toward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gram.  相似文献   

15.
商事通则:超越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商事立法一直采用颁布单行法的模式。但实践表明,仅有具有个别领域特征的单行商事法律不足以适应调整商事关系的需要,还需要具有一般性调整特征的商事法律,即商事通则,规定调整商事关系的共同性规则。商事通则与其他单行商事法律都是民法的特别法,但其在商事法领域具有一般法的性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商事通则均不应追求商法典结构。  相似文献   

16.
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是行政法治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行政诉讼法》没有作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具体规定,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困惑。因而关于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具体范畴、考量标准等都没能形成比较合理和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主要有置换法律法规位置、混淆法律法规门类、误读法律法规条文、颠倒法律法规规制事项和曲解法律法规原则等错误适用。应将“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与案件事实对应、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与当事人对应、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与行政职权对应、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与行为方式对应”等标准确定下来成为行政法规范,使行政主体在适用行政法时予以注意,并能够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提供法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企业数据在既有法律框架下无法获得充分保护,作为一种财产性利益,企业数据与一般条款具有耦合性。但是,一般条款的裁判思路依赖于传统侵权模式,最高人民法院在"海带配额案"中创设的三个构成要件,使一般条款陷入困境,无法应对行为规制法的本质要求,无法与《民法典》相衔接。企业数据涉及个体经济利益、行业利益及公共利益,"全有全无"构成要件式的侵权判断,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涉企业数据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动态系统论以"或多或少"的思路考量各要素的数量和强度的协作,按照价值位阶和顺序,考虑企业数据本身的合法性、行为人主观过错、行为影响,根据具体场景综合权衡损害与收益,可以为涉企业数据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断提供正确的裁判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美中商业秘密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国商业秘密法的发展来看,商业秘密的内涵呈现出从秘密性、实用性至秘密性、价值性和管理性再至秘密性和价值性的一个变化过程,而我国有关法律及规定明确认为商业秘密在内涵上需要具备秘密性、实用性、价值性和管理性四个构成要件。从两国的规定看,两国对商业秘密内涵的理解在新颖性、实用性、管理性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19.
科技政策、行政规则与司法审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国家中,立法机关对于科技政策法案往往无法作详细的规定,而委诸行政机关以行政立法或行政规则作进一步的规范,而且这类规范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或研究的最新发现,作相应的调整。在此情况之下,此类科技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参与主体、司法审查可能性及其审查密度等问题,均值得研究。本文以司法审查为研究重点,介绍美国的经验,期望对中国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程序包括强制送治程序和强制治疗程序,由于该程序涉及到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应该严格遵循法治行政的原则。不过,国内各地所制定的六部精神卫生条例,赋予该程序的法根据并不充足;同时,程序法上的规定也并非十分完善。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精神卫生法》,详细规定强制治疗的程序,为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提供坚实的法律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