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贤 《法制博览》2008,(15):51-51
公元1527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传命礼部,为妹妹永淳公主择婿。 嘉靖皇帝原是湖北的藩王,只因明武宗正德皇帝一生荒淫,无儿无女,坐天下的差使这才落到了嘉靖的头上。 最终确定的人选名单被送到皇帝的御案前,嘉靖认真选择之后,认为陈钊才貌俱佳,堪为公主之配,于是圈定了陈钊的名字。然而,有个叫余德敏的官员,  相似文献   

2.
在那个年代,信佛、信道、信神仙,本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人的一生,总免不了有灾有病,总免不了有阴暗心理,这就需要解脱,需要化解。由于家庭的原因和性格上的原因,嘉靖皇帝选择了通过道教来消除阴暗心理,来解脱和化解这个心理暗示。如果嘉靖皇帝和太后、皇后们一起,在后宫烧烧香、拜拜神、祭祭祖先,对国家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嘉靖皇帝的修道、信神仙却和一般的人不同,他在宫中,特别是在西苑建起了大规模的祭坛,搜罗大批道士,大张旗鼓地搞祭祀,进行祈祷。这在当时叫做“斋醮”。  相似文献   

3.
赵高杀过皇帝,梁冀杀过皇帝,刘裕杀过皇帝,宗爱杀过皇帝,宇文泰杀过皇帝,完颜亮杀过皇帝,宇文护杀过皇帝……中国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还真不少——旦谁杀的皇帝最多?杀了几个才得到冠军?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09,(17):22-24
赵高杀过皇帝,梁冀杀过皇帝,刘裕杀过皇帝,宗爱杀过皇帝,宇文泰杀过皇帝,完颜亮杀过皇帝,特克实杀过皇帝……中国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还真不少—一旦谁杀的皇帝最多?杀了几个才得到冠军?  相似文献   

5.
庄重 《法制博览》2011,(13):76-77
壬寅宫变,明朝嘉靖时宫婢谋害世宗之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世宗宿端妃曹氏宫,宫婢杨金英等乘世宗熟睡之机,以绳系其颈,合谋勒死之,但误为死结。方皇后赶来救护,世宗得不死。事变后,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被害死,宁嫔王氏和端妃亦受牵连处死。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年,公元1542年),骇人听闻的“壬寅宫变”发生在紫禁城里,宫女杨金英带领十几名年轻的宫女,在当天深夜,企图用绳索勒死嘉靖皇帝朱厚熄。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1):20-21
嘉靖帝朱厚熄(1507—1566)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此人崇尚奢侈,嗜好刑戮,暴虐不仁,喜怒无常,昏庸无能,好色无比;长期痴迷炼丹修斋,日求长生不老,竟然二十余年不视朝,致使奸臣严嵩父子专权跋扈,吞没军饷,败坏吏治,废弛边事,倭寇频侵。难怪户部主事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上陈的《治安疏》中尖锐挖苦道:老百姓说你的年号好。什么叫嘉靖?就是家家都干净。没有油米柴盐之物,什么都没有,所以叫“家净”。  相似文献   

7.
葛忠雨 《法制博览》2009,(11):37-37
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历史之谜。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哕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相似文献   

8.
有关《永乐大典》正本的说法,有专家说是被火烧了,也有专家认为,它就在嘉靖皇帝的永陵当中。那么,《永乐大典》正本藏永陵的说法最早是谁提出来的?600多年来,咱们文史界有“寻找”过它的下落吗?在史书上,是怎么记载《永乐大典》去向的呢?  相似文献   

9.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5):69-69
我曾看过一个文艺节目中有这样的情节:康熙微服私访.来到农村一户人家,与户主聊天,家里的小孩见这个客人穿着不凡。便问道:“你家有多少土地?”康熙随口答道:“有一亩三分地。”我当时以为是康熙跟小孩开玩笑。前些日子.却真的见到清朝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它在永定门内大街西侧的先农坛内。我在古坛区“先农坛历史文化展”中看到了清朝皇帝在“一亩三分地”“亲耕”的情形,对我国的农耕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3):38-39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专制社会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秦始皇“登基”称帝至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炮声中宣布退位,2133年间共涌现出494个皇帝。中国的皇帝很多身体欠佳、寿命不长,他们“驾崩”时不少太子尚在幼年,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而“皇命难违”,太子年纪再小也要“接班”,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许多娃娃皇帝,即所谓“小皇帝”。  相似文献   

11.
屈维英 《法制博览》2008,(11):49-51
大清王朝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至1911年溥仪逊位,共有12位皇帝,历时296年。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最后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女,世称“宫荒”,或谓“国统三绝”。其实,这三位晚清皇帝中,同治又是中国皇宫中出生的最后一位皇帝,光绪和宣统虽为皇帝,但都是从宫外“抱”进来的,光绪甚至是非皇室血统的皇帝。这种罕见的“宫荒”现象,预示着大清王朝气数已尽。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台湾利益集团的结构功能分析葛敏*一.前言所谓的利益集团指的是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随着台湾的“解严”开放,台湾社会产生许多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或以竞争性的,或以非自主性的,或以阶级合作性的,或以“政权”控制型...  相似文献   

13.
不知道为什么,凌晨偶尔会醒来,偶尔还会胡思乱想。有一天,脑子里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题目。“趣味”忽然想到这题目,不过是想起了鲁迅自己说的一段话:“我从前也很想做皇帝,后来在北京去看到宫殿的房子都是一个刻板的格式,觉得无聊极了。所以我皇帝也不想做了。做人的趣味在和许多朋友有趣的谈天,热烈的讨论。做了皇帝,口出一声,臣民都下跪,只有不绝声的Yes,Yes,那有什么趣味?  相似文献   

14.
清伟 《法制博览》2009,(13):69-69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可是,为什么要称皇帝之妻为“后”呢?  相似文献   

15.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八岁登基的汉昭帝是一个短命的君王,刚满21岁时就死了。昭帝没有子嗣,辅政大臣霍光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迎立为皇帝。然而刘贺即位仅仅27天就被霍光废掉,理由是“王贺淫乱”,27天就干了1127件大逆不道之事!刘贺被送回昌邑(今山东昌邑),身边近臣被斩杀200余人。  相似文献   

17.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6):62-64
颁奖词: 正由于“法治三老”和其他坚持法治理念的学者一道,敢说敢言,坚持不懈地打破术语禁忌,让法治一步步“脱敏”,诸多曾被旧观念教条束缚住的法治用语和理念才成为我们今天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皇帝之殇     
饮者 《法制博览》2008,(17):52-5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天下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人类都是皇帝的奴仆。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也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所以,“四万万人都想当皇帝”,“中国向来没有为平等自由起过战争,几千年来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大家要争皇位。”(孙中山语)  相似文献   

20.
说是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赵普说:“天下何物最大?”一时问住了赵普。皇帝并不罢休,又追问下来。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这话有些风险,为什么不是皇帝最大,而是“道理”最大呢?如果,宋太祖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事情麻烦就大了。好在这位皇帝还懂道理,便连连称善,夸赵普答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