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出发点。还是从最终目标看,都是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从人的索质入手,采取切实措施,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才能促使社会走向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以正确的道德认识,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调节、激励自己,把自己的知识、智慧乃至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但是也有部分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滑坡,如敬业意识淡薄,示范作用降低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3.
湍水石 《奋斗》2012,(4):62-63
诚实守信是“无用的别称”?上海市社科院最近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吃亏。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做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的模糊不清。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得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23.8%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会跟着作弊”。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市场经济整合分析魏亮珠褚建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道德建设。关于道德与市场经济,我们认为,二者有着整...  相似文献   

5.
做官,当然要做事,做官做事,都离不开怎样做人。做好人,干好事,当好官,三者密切相连,而做好人则是干好事、当好官的前提,这似乎是古今中外人人通晓、无须证明的公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把“立德”看做“立功”、“立言”的基础,认为道德修养是事业和学问的根基,只有经过道德方面的不断砥砺,在品德和人格方面趋于完善,才能“成伊皋之业”,“立一家之言”。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并赋予理论色彩的,当属先秦儒家。儒家认为,道德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可以决定和改变人的言论、行动和生活道路,决定和改变人的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认为,汤周“…  相似文献   

6.
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刘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搞家庭文明建设,开展“创建”活动,就要牢牢抓住培养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根本。现阶段,不...  相似文献   

7.
道德和金钱,任何人都需要,缺一不可。离开了道德无以立身,离开了金钱无以生存。有的人把“道德”视为立身之本。认为德为本,财为末,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有的人把“金钱”视为命根子。认为钱是根本,钱可通神,只要有了钱便可以横行于天下,所以把聚敛钱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强调,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新时期全社会大力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培育诚信公民,建设诚信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要加快推进诚实守信道德建设的步伐,必须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感,引导公民积极进行道德实践。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崇尚道德修养而著称于世。在传统…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全,知识涵养深广,精神充实和意趣张扬。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质和文化素质,大体包括:道德品格、文化修养、志向趣味、综合智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不少政治家、思想家都是主张人合一,道文并重的,古人尚且明白,我们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学军 《理论学刊》2001,9(5):116-119
鲁迅对中国近代美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建树 ,形成了较完备的美育思想体系。鲁迅认为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教育 ,以培养人的崇高情感为目的。他把美育的作用概括为“不用之用”,认为美育具有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开阔视野、“辅翼道德”的作用 ,并揭示出只有“用思理以美化天物”,才能发挥美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建设新时期诚信道德这一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中,诚信目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认为诚信目标体系是制度目标、责任目标和良心目标的有机统一。制度目标是指诚实信用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它要求诚信道德规范尽可能地成为一种“硬”约束,一种可操作的“制度”,具有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责任目标是新时期诚信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能使现代社会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良心目标是指道德个体通过对道德责任的内心体悟而达到的一种自律境界,是诚信制度目标和责任目标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修养是个大课题,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人都不能企求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古人说:“天下大事,必起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也告诉我们,“小者大之源”,任何一个细小的高尚行为,都是自身道德大厦的一块基石,小联系着大,“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看似很平常、很不起眼的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必然要求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要求作为人类半数的女性由“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转变。为此 ,女性必须调整心理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素质 ,从而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常说“成才先成人”,“成人”即具备完善的人格,是人内在品质的凸现,在人的一生中甚至重于知识、财富、权力。道德的完备比四肢的健全更能彰显人生的意义,因为完善的品格才能造就完美的人生。现阶段,德育仍偏重于条文式灌输而疏于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德育究竟应何去何从?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在高中阶段德育的内化作用和外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奉献与索取     
人的价值,确切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何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二字;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扬名谋利,所谓“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此等等;还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万事皆空,因而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行乐时且行乐;但却也有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雷锋就具备了这样的人生观。现在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与雷锋生活的年代有所不同,但根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我们提倡的仍然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  相似文献   

17.
诚实守信     
高占祥 《奋斗》2006,(8):2-4
人生在世,“必诚必信”,就是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诚实守信。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守信是指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既是社会公德对人们处事待人的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诚实守信,故有“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人民之珍”的谚语流传。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孕育着传统文化的重大变革,诞生了改变和重构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网络文化。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网络文化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影响1.网络文化思想多元性对高校师德建设“伦理政治”的影响。网络文化信息结构的高度离散,对师德建设所追求的思想统一、观念整合的目标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思想的错位、道德的失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求“善”,传统的道德修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重人…  相似文献   

19.
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由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和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导向示范作用所决定的,他们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国家兴衰。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官德建设,“从政以德”是我国吏治文化的精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历来极端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面对改革开放、体制转变的新形势和道德现状,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要从基础道德建设着手,即联系实际抓好领导干部的四德——私德、职业道德(官德)、社会公德、政治品德的修养。要继续坚持把德放在首位的用人路线,倡导领导干部学哲学,了解伦理知识,注重在实践中进行道德磨练;要抓紧制定领导干部四德修养规范,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成为道德建设的楷模,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之外”怎样保持党员形象?我认为,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内心设立一个道德法庭。经常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拷问自我、完善自我。内心道德法庭是一种无形的法庭。其“原告”是自己所了解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和自己身上的优良品质;“被告”是消极腐朽的道德观念和不良行为;“法官”是道德责任感、党性和良心。设立内心道德法庭是道德自律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设立内心道德法庭,进行自我道德审判,首先内心必须得有道德法则。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