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法人》2014,(8):90-92
正这位400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将沉重的帝国之门推开了一道缝隙,让暮气沉沉的天朝大国吹进了一缕清风;他游走于官署绅门之间,浸染了太深的中国文化,这让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分析鞭辟入里(上接法人杂志第7期)利玛窦十分重视书面表达在人际交往和传教中的作用,他有着很强的写作能力,因而一本《利玛窦中国札记》,不仅将其在华的近三十年经历娓娓道来,且将其与人交结,特别是与各色官员打交道的情况,叙写得冷静、客观、细致,以至于今天的读者读来,仍可见当年官员的各种活色生香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9日,德国《明镜》周刊刊登该刊旅游编辑斯戴凡·奥尔特的亲历文章,题为《旅馆的中国人警告》。据奥尔特称,他最近在德国巴伐利亚一家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当面收到一张“中国人警告”,上面写道,“其他客人请不要受到中国人吧嗒吧嗒地吃东西声和打嗝声影响,因为这是中国吃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静悄悄地吃早餐,请在8点以后来”。与此同时,奥尔特在文中称,第二天早上6点半,他来到餐厅,看到中国游客用勺子拍打小面包,拿了椒盐脆饼后又放回去,蹩脚的英语让人很难理解,也没有对服务员说“请”和“谢谢”。一位厨房员工偷偷地对一名德国客人说:“他们走时,我会很高兴。”  相似文献   

3.
人物简介江平,一个让很多人熟悉的名字,一位让人敬重的老人,一位有良心的学者,一位勇于呐喊的法学家。媒体这样评价他——《中国新闻周刊》:他奠定了当代民法的基石,在乱世之后的法治启蒙中,他堪称中坚。他因法学造诣和人格魅力获得广泛尊重,被视为法学界的良心。《南方周末》:这位命运多舛的历史老人,80年的人生经历正如法治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梁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171-172
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他以"文化与行为"为视角,对中国式人格的特征、生成机制进行剖析,在本书末尾指出,只要中国固守传统的"情境式"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将保持原样、发展停滞。这种斩钉截铁的判定让本文较为怀疑。本文将考察本书的论证思路,浅谈未来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荆墨 《江淮法治》2015,(2):62-63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未来。已经过去的2014年,哪些人和书可以回味?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4年读书文化的热点所在。梁晓声:悲悯底层的理想与担当现在逛书店总能见到梁晓声的书。1月《中国生存启示录》,3月《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5月《国人辩论的表情》,6月《真历史在民间》,8月《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11月《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又大面积地铺开。梁晓声一直被当做平民的代言人,他与共和国同龄,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刻画当代,  相似文献   

6.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是梁治平先生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也是他试图系统阐释中国古代法的第一次尝试。本书中,他致力于系统和彻底地贯彻《比较法与比较文化》一文所宣明的立场和《“法”辨》一文所运用的方法,即他在后来的方法论总结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5):137-137
沈栖在2005年10月12日的《上海法治报》上撰文《中国人,多一点笑》介绍,被人们誉为“世纪智者”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上世纪初来中国,经过一番观察,他说:“中国人表情淡漠,没有笑声”。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中国人的表情变化了多少?有没有笑声?蒋子龙在《感觉生活》一书中讲了一段趣闻。一个年轻的摄影师别出心裁地把相机放在肩膀上,让镜头对着身后,在天津市最繁华的地段拍摄了5卷胶片,上面几百张面孔和千姿百态的表情:晦暗的、猥琐的、迟钝的、怒目的、咧嘴的、愁眉的。“就是没有一张笑的,那种温柔的、慈和友善的、自信的成足畅怀大笑,礼貌微笑。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10,(1):97-97
丁刚在2009年11月25日的《东方早报》上著文《中国思想输出的困局》说,讨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输出开始成为一个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但是,中国的软实力要走向世界,要让别人相信和理解我们的理念,首先应当让这些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0.
<正> 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开始了他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历程。在那以前,中西交往虽然已有不少先例,然而尚没有产生什么大的文化震荡,彼此仍然十分隔漠。利玛窦学识渊博,文理兼通,长于数学,又能制造钟表、日昝和绘制地图,还学得一口流利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熊建 《政府法制》2010,(24):22-23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昂格尔代表作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发表于批判法学正式诞生之前,他在书中率先提出了要对自由主义思想体系进行"总体批判",并从历史考察和文化比较两个层面上阐述了现代法律秩序产生的由来。书中,昂格尔引入了中国经验加以比较。本文即针对这一内容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在大体把握书中昂格尔法律秩序概念及其对中国经验思考的同时,兼论其理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求超验主义学说的理论支持,爱默生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他不仅在超验主义的喉舌《日晷》上连续刊载儒家格言,更在自己的日记、演讲和随笔中广泛引用.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选择性地加以接收.取舍之间,我们不但可以看出爱默生本人的文化立场,也可以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由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这种偏见与卓识并存、想象与智慧同在的互为矛盾的文化观及构成这种文化观的否定思维和哲学价值,从而也决定了这位西方巨子在中法文化关系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见到年轻的周叶中教授,你会惊讶于他的实际年龄与他丰厚学术成果之反差。的确,在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下,在宪法学会,他的确是一个亮点,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一个受人尊敬的教授,一个让人钦佩的学者。深秋时节,我专程前往武大,与刚刚由武大法学院副院长转任武大教务处长的周叶中教授,就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实践,展开了一番炉边对话。我们穿行在美丽的武大校园,徜徉于广阔的学术空间,不知不觉,我们感到了一种神圣,一种信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律师》2007,(11):50-50
作为全国律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刘桂明曾经为律师界奉献了12年,为此,他对律师事业倾注了一片深情。最近,他将自己对律师这个行业的深情款款、忧思绻绻全部倾注到了他刚刚出版的新作《律师中国》。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通州市三余镇有一位离休干部是纪检监察报刊迷,特别是对《中国监察》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自己年年订阅,而且每年还要另外订上好几份《中国监察》,以此作为礼品送给自己3个已当了领导干部的儿女,目的是让儿女们认真学、用这份杂志。笔者认为这种将《中国监察》当礼品送的做法实在好,值得许多单位及家庭学习、仿效。订购一份或几份《中国监察》花不了多少钱,以此作为礼品也不算多么贵重,但将此类礼品用于送人却显得很实用也很有意义。因为报刊是精神食粮,对人们钱来衡量的;加上现在喜欢看书读报的人越来越多,将报刊当礼品送也越来越受人…  相似文献   

18.
邦尼 《政府法制》2008,(6):50-51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家里的DVD、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她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于是萨拉决定从2005年元旦起,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下面摘编书中部分章节,让我们看看一个美国普通家庭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和中国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人们对个体的看法。在中国,人们总是习惯根据一个人与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来定位他或她的角色。因为涪陵榨菜,我们从小便知道涪陵,它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江城"。何伟于1996-1998年间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到涪陵师专任教。随后,他到了北京,成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的撰稿人,在中国生活了10年。  相似文献   

20.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