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律师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律师一定应该是战士,律师应该以敬虔的态度看待法律。”这不是名人名言,这是那一富于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律师说过的一句令人感触良多的话。目前我国执业律师已达12万人,律师事务所达到1万2千多家,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每年办理诉讼案件150多万件,非诉讼案件80多万件,法律援助案件10多万件,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过去,很多人对律师的直接印象就是“唯利是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律师的第一形象。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律师的公信力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律师的执业环境却更为恶劣。2005年6月中、下旬,围绕律师依法履…  相似文献   

2.
关飞 《公民与法治》2010,(12):12-14
在珠三角连绵成片的制造业工厂中,像富士康这种一举一动都引发社会与媒体极大关注的工厂是很少见的。一个18岁河南籍员工扑朔迷离的死,再一次将富士康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起死亡事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玄机呢?  相似文献   

3.
林华 《法人》2005,(4):108-111
四川长虹遭遇美国代理商42亿元人民币欠款一事,仅仅是中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坏账率居高不下现象的冰山一角3月19日,四川长虹(600839)公告称,2004年度预计亏损37亿元左右,四川长虹的资产负债率可能达到50%以上.而导致这一巨亏的罪魁祸首,即是美国遭受代理商高达4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欠款.  相似文献   

4.
话题背景 自从2001年10月离开上海非得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得公司"),陈磊再也没有找到工作.现在,颇有些心灰意冷的他赋闲在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那个他永远看不到的档案袋里神秘的"处分"决定:  相似文献   

5.
“中华老字号,这还用问,自然是好东西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的王大妈指指手中拿着的王致和豆腐乳“中华老字号”的字样说,“就是冲着这个才买的。”  相似文献   

6.
欧盟的民法法典化运动发端于学术界的各种研究,欧盟委员会则通过各种指令、授权来推动此进程;中国的民法法典化可以追溯到清末,直至最近的<侵权责任法>生效.欧盟与中国在组织结构、立法效力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然而其在立法主题与时间表、学者发挥的领导地位、各种法系学说的争鸣、比较法的地位,以及法律重述与立法路径等方面都存在惊人的一致.中国具有单一国家的优势,而且国内质疑法典化的力量较弱,也更易于接受立法变革,加之其特有的 "律"、"例"立法技术更为实用,最高法院拥有较大权力,这种种优势都奠定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驰 《法人》2008,(2):14-17
在过去这个充满巨变的30年中,几乎每一部经济法律法规的诞生和完善背后,都能看到一批商界能人黯然倒下的背影。他们都曾通过异乎寻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创造过声名显赫的商业帝国,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与法律的龃龉,他们在30年中先后离开了梦想的舞台——本刊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的失败或者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走向法治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商界同行更加健康,与中国的法制建设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新加坡律师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冬慧 《河北法学》2000,(6):89-90,92
律师制度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的律师制度中有许多较我国更为可取的做法.本文试从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律师的现状、律师资格的取得、对律师的管理、律师工作机构与管理机构、律师援助等方面的比较中获得某些启迪,以利我国在完善律师制度工作中借鉴,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9.
李成军 《法人》2013,(1):94-9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接了东南亚国家的加工制造能力,大量的美元因外汇盈余而输入中国,一举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流动性危机,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吸纳了美元的流动性,形成中国和美国经济之间的"恐怖平衡"。如今,这一"恐怖平衡"正因美国的过度投机、滥用自己的美元霸权而以次贷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式最终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面临着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个有影响力的地区联盟和国家为建立符合各自利益的新经济秩序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其间必然伴随着利益、资本和原材料定价权等关键要素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张驰 《法人》2009,(2):12-15
在过去这个充满巨变的30年中,几乎每一部经济法律法规的诞生和完善背后,都能看到一批商界能人黯然倒下的背影。他们都曾通过异乎寻常的手腕和想象力,创造过声名显赫的商业帝国,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与法律的龃龉,他们在30年中先后离开了梦想的舞台——本刊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他们的失败或者成功推动了中国经济走向法治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商界同行更加健康,与中国的法制建设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习惯法权"与中国民法典之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廷泰  眭鸿明 《法学家》2007,1(1):116-121
"习惯法权"相对于国家法律具有"先在性".我国传统习惯饱含着深刻的"法律伦理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抛弃其历史惰性,汲取其注重道德规则法律渗透、伸张个人信念伦理、强调个人社会责任、重视风俗礼仪等精华,并将其贯彻于中国民法典之中,必然有助于民法现代化所需求的"民族性"品格的树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以追求公平正义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律师应当有儒者的气质,侠士的情怀。律师应当学习“儒家之侠”的优秀品质,包括为国为民的理想、仁者爱人的胸怀、浩然正气的风骨以及中庸和谐的处事之道。  相似文献   

13.
徐忠明 《中国法律》2008,(6):40-41,109-111
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中,梁治平曾经写道:虽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初版於1947年,但是今天读来仍能启入神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瞿同祖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与丰富文献资料密切相关。只是,今天看来,本书的不足也不必讳言.而其原因乃是,作者对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不够: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5日至11月6日,中国公证协会组织公证员、公证管理人员培训团赴德国接受为期21天学习培训及实地考察。本人有幸随团赴德培训,对德国公证制度有所了解,并比较我国公证现状也有所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比较法学与近现代中国法制之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健 《现代法学》2005,27(2):12-21
近现代中国法制以法律比较为起点,并通过法律比较而发展。近现代中国法制发展曲折徘徊之时,也是比较法学低谷沉默之时。近现代中国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法学的复兴与繁荣,都是循着法律比较的途径,并在比较法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法律比较对于一国法制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可以说比较法学与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是共命运的。  相似文献   

17.
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云良 《现代法学》2006,28(3):174-181
当下中国经济法学的逻辑假设建立在西方经济法范式的基础之上,无法与中国现实达成和谐。提出“转轨经济法学”的概念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法学研究回归到转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来,解决改革现实中的真问题,自觉区别于西方范式,消解中国经济法学严重的正当性危机。转轨经济法的历史使命不是要通过政府来弥补市场缺陷而是要培育市场;转轨经济法的核心任务是反行政干预而不是反垄断;转轨经济法的基本功能是控权而不是授权;转轨经济法应以公平为第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赵国玲  黄叙 《知识产权》2002,12(4):6-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知识产权犯罪的一种类型,专利权犯罪日益严重。虽然我国内地专利权制度发展很快,在短短几十年里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专利权法律保护体系,但仍不足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专利权犯罪的发生。因此,怎样加强对专利权的法律保护特别是刑法保护便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澳门回归祖国已经两年有余了,由于“一国两制”的实行,内地与澳门在专利权刑法保护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在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供了澳门在专利权法律保护中值得内地借鉴之处,以期对完善内地的专利权刑法保护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张中秋 《法学》2006,(10):111-119
清末“新政”以前的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可概括为九点,其中“重农抑商”是统领中国经济法律传统的“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盛衰密切相关。“重农抑商”突出表现在对农业,特别是对土地关系的法律调整上。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国有制主要有井田制和均田制,私有制主要是自耕农经济和租佃制,事实上这两种所有制都导致了传统中国社会盛衰治乱的循环。这种国有与私有所引起的周期性的循环怪圈,根源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单一和封闭,以及专制政治和“重农抑商”的强化。在中国文化中,“重农抑商”上合天理下符国情,是有“道”的法律传统,所以如此重要和必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即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法律(传统)与社会盛衰的关联最后在于道,道可以不同,但不可以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