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智慧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思维范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领域的实践诠释.  相似文献   

2.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其关键点是:要清醒地认识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全面地把握"落后国家社会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内涵,真正地理解"讲求实际"这一列宁主义的灵魂,深刻地领悟"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列宁主义的主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列...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认识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思想品格的要求,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定义和现成答案。必须正确总结和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书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站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党的意识的新发展."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党的意识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方方面面."三个代表"更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意识.强化党的意识,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制度"突变"理论包含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制度变迁的暴力手段观点,二是制度变迁"破"与立"的对立统一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主张以暴力迫使制度变迁的同时,并不反对甚至欢迎以非暴力手段达到改变根本经济制度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突变"不仅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迁,而且也发生于由封建私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变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新发展、新境界."三个代表"作为治国理论,是把立党和立国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大纲领、两大方略.  相似文献   

7.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那里的情况与中国迥然不同,如何用它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明白了这样一条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只有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理论,并指导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以中国的话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致经历了稳步推行、曲折发展、全面倒退、恢复完善四个时期。这一过程呈现出"两头好,中间差"的总体趋势。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巨任务,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解决这一课题要有一种历史和问题意识,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积淀,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中发现问题和正视挑战。以此为基点,探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其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其实践基础,指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实践是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经验,即在与时俱进、整体维护、排除干扰、破立结合、总结历史和文化交融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主要包括: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把握历史方位,洞彻中国实际;摸准时代脉搏,凝练结合路径;立足本国实践,实现理论创新;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人民民主。这五个方面彼此关联、相互促进,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信念的科学精神。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探究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领导者与同盟者的广泛联合。同盟者是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与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共同构成联盟主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同盟者理论为指导,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来确立联盟者主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以革命阶级为主体建构统一战线同盟者;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认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社会阶层为主体建构统一战线同盟者;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价值公约数建构统一战线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吉拉斯宣称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现了新的剥削阶级,即通过权力垄断而使用、管理和控制国家财产的官僚特权阶层。据此,他提出了“新阶级”的概念。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鲜有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对“新阶级”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实际上,“新阶级”概念既不像西方恶意攻击共产主义的学者所说的是“把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炸得粉碎的定时炸弹”,也并非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简单宣称的是“政治春宫图”。吉拉斯提出“新阶级”概念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关于经典著作学习的历史和经验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中央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今天,重温中国共产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历史,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关于经典著作学习的经验主要有: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切实做到"四个分清";加强对经典原著的解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为塑造新的、至少是改造既有的世界政治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国际关系的实践.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就此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见解和主张,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某些课题似乎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成为9.11语境下的研究热点.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两个基本走向.第一,多数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和以学科研究为主的期刊,并没有对9.11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二,由于对权力和权力的道德方面的认识不同,美国与欧洲学者在世界观和国际关系研究理论方法上的分歧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不仅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最终使其在内容和精神实质方面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些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使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和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典范,代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需要的道德文明的深刻思索与不懈创造。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论犯了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启蒙与革命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革命本身也是一种启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思想启蒙并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和宣传,而是将其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不仅实现了思想启蒙的"生活化""实践化"和"民间化",而且也引领中国人民由原来的资产阶级启蒙观历史性地转向了无产阶级启蒙观.因此,从启蒙的视域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共产党强调革命的纪律性,但这并不妨碍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反而充分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