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作为国际战略和时代主题提出来的.从邓小平提出这一战略思想以来,已经将近20年过去了.在这20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和平与发展"的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改变,并且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环顾“9·11”事件以来的国际形势,恐怖主义的危害没有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表现,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动荡,战争甚至有一触即发之势,某些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国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和调整,世界还很不安宁、很不太平。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究竟应如何理解时代主题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当今时代的科学论断,是包括"时代的主题"与"时代的本质"两个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在内的完整体系,"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今天之所以要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一方面,有人将和平与发展当作"时代"的定义来表述,强调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给人以"大的历史时代"似乎已改变的错觉;另一方面,又有人不顾当今时代的主题已不是"战争与革命"的现实,继续简单地从"两个阶级"、"两种制度"的角度去突出强调和定义当今时代,甚至提出当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似乎整个世界仍处在昔日的"两大阵营"对垒斗争的年代。这两种极端化的倾向和论断,都是违背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科学论断的。  相似文献   

4.
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思想与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两大思想是中国当前外交战略的基本内容。两大思想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更具有创新意义。其主要体现为:屏弃意识形态痕迹,提出以和平、合作、和谐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新理念;在全球化趋势发展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指导思想;正确认识时代潮流发展,在外交战略中注入了"合作"新要素;体现了具体外交政策和外交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6.
任琳 《当代世界》2018,(4):46-49
当今世界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其中,治理赤字是根源,和平与发展赤字是表现。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充分应对时代新挑战,致使"治理失灵"现象的出现。因此,设计理想的治理模式,改变治理赤字的现状,都亟须深刻理解时代新背景,对症下药。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不仅仅为世界贡献了大量全球公共产品,更是为实现紧跟时代精神、合作共赢、包容共享、监管有力和公共产品充足的理想治理目标,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迄今为止,"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曾被两极体制掩盖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冲突不断涌现,天下仍不太平,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便是明证.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树立新的国家安全理念?建立什么样的安全机制?制定何种国家安全战略?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新时期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当代世界进行科学分析而作出的重要判断。尽管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还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主潮流。虽然这两大问题都尚未解决,但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世界主题”到“时代主题”表述的转换,表明了人们对该问题认识的深化。冷战后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越来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即"时代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换成"和平与发展".在时代主题转换了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已由强调"统一性"和"国际联合",转变到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传统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以"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为特征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了我们党的对外战略,顺应并推动了国际共运中"独立自主"潮流的发展,从而使传统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战略转变,既是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逼迫"的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时代主题的演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代主题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它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代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的一部分。而时代主题决定大国的崛起方式,“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互信是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近年来中印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两国关系越来越趋于成熟、务实、稳定和机制化.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地区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亚洲的两个巨人邻居之间如此定位双边关系是两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实主义的理性选择,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亚洲各国的根本利益,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内在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透析世界发展历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作出的明智选择。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价值观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和平理论进行了阐述,邓小平提出的"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走势.它在政治上的后果是美国加快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进程,并使大国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也没有动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中期以后,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由于未适应时代转换的要求,因而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邓小平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了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世纪难题,因而也就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中一个经久不变的现象是:当霸权国的地位受到崛起国的威胁时,它们之间的竞争有可能演变为冲突。现实主义认为这种导致战争风险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和平崛起"理念恰与现实主义这种"霸权易位、战争难免"逻辑相反。中国近十多年来一直承诺要"和平崛起",而且可能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启动之时就已经奉行"和平崛起"政策。回顾历史,能够声称自己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大国可能只有美国。中国和美国是仅有的两个试图和平崛起的大国,考察它们各自历史经历的异同是一项有研究价值的工作。美国崛起于1865—1945年,在时间上比当今中国的崛起早一个世纪,虽然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崛起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如果有经验可供借鉴的话,中国可以从美国崛起之路学到哪些?本文在深入分析"和平崛起"的含义和中美"和平崛起"的案例可信度的基础上,比较当今中国的崛起过程与19世纪晚期美国崛起之路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得出了可供中国与国际社会参考的六条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进步基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源自生产力两大调整:一是生产力第一致动要素从"物"转移至"人",二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从"部分人"转移至"整体人".前者营造出和平态势并推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时期,后者呈现为发展创新对资本主义施加巨大压力.人类只有修正既有制度体系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中国外交既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有一些失误和教训,给国内建设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和充实.在其指导下,中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有利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给人以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国外学界在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动机·行为·影响"分析框架,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视角、理论和方法出发,展开了长达30年的激烈争论,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相关实践对既往争论展开证实与证伪中不断反思。其间虽暴露了诸多局限与不足,但这些争论和反思对于国际社会理性认识中国和平崛起、准确预判世界格局未来的变化、维护整体安全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研究思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批判地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