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既在于“治理”的过程,也体现为“现代化”这个目标。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政党制度产生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演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从“是否符合历史逻辑、是否具备理论逻辑、是否遵循文化逻辑、是否践行实践逻辑”四个因素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于彰显我们党政治定力和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强大的领导力、权威性主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广泛联系社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助力。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推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彼此交融、良性互动中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历史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有着独特优势,从党际关系看,政党关系紧密团结,形成合作治理优势;从党政关系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形成协商治理优势;从党社关系看,利益代表广泛多元,形成民主治理优势。要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坚持党对这一过程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要从主体建设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依靠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激活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双向发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制度供给,推动多党合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框架由三大要素即国家、社会和政党构成,因此,政党政治活动是在国家、社会与政党三者之间展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政党与社会、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三重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性和整合性上。从政治层面看,中国政党制度内部结构具有稳定性,是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从民主层面上看,中国政党制度保证了政党代表的广泛性和整合的有效性。要从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水平等方面促进中国政党制度民主政治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政党制度包括制度价值、制度设计和制度操作3个组成部分,制度价值是整个政党制度的灵魂,决定着政党制度发展的方向,并制约着政党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础是政党制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政党行为进行评价、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是政党行为的灵魂和导向。政党制度的价值基础体现的是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本质。探讨我国政党制度价值基础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对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发挥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将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模式,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诠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完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共同建构的结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注入新内蕴,为世界探索更好政党制度提供文明选择,为打破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霸权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持续为人类政治文明增添亮色,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开辟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新境界,努力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范式,充分展现出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核多元”的政党结构、协商合作的政党关系、开放包容的整合机制。以上优势的发挥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效果。相应地,国家治理的效果也是衡量新型政党制度的标准,两者相互影响。目前,考察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互动逻辑,探索制度优势的转化路径,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在现实性上是动态和发展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社会整合."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1]整合"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2],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社会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够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结构.因此,整合结构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不能缺少的.但整合结构的获得则依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的特定条件而有所不同.具体到中国来说,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机构、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具备了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社会历史和实践之中,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种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制度优势贯彻于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不断进步发展取得的成果总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要求体现了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有机统一,是价值理性、制度理性和工具理性互动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系统研究变得日益迫切。在新的历史阶段,再次解读和重新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既是出于应对西方政党制度挑战、回应对我国政党制度质疑的理论需要,也是出于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内涵的党际关系研究范式具有明显局限性。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内涵要积极探索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三维关系新范式。运用政党三维关系新范式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科学内涵可以做出新概括。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联系"为显著特征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创立的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合作型的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具有世界政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多党合作作为中共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载入党章;多党合作载入宪法,具有法律依据和保障;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政治基础、指导方针独具特色;多党合作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与优势;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衡量中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有创意、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深化政党纯洁性建设路径的研究,需要在政治学视域下予以学理上的探索.一是需要就政党纯洁性建设的路径给予要素上的分析,凸显政治合法性、政治公信力、政治现代化、政治控制力等要素在路径形成中的具体影响,为揭示路径形成的现实依据提供思路.二是需要将政党纯洁性建设的各种路径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结构的考量,确认正义理念、政治实践、民众需要、政党功能、政治权力等方面在路径形成的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为优化路径结构指明方向.三是需要对政党纯洁性建设的路径进行功能定位,确认先进性标准、阶级性原则、科学性内涵、公益性价值以及关联性作用这些指标,从而为提升路径功能提供切实的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有别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以及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等政党制度形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政党离不开政党文化建设,政党文化建设对于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是高校深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当前,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教授在学术治理的作用比较有限;学术委员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等.针对高校学术治理在制度、实践层面的困境,本文从丰富学术治理的理论体系,完善学术治理的结构体系,强化学术治理的功能体系,创新学术治理的方法体系,健全学术治理的制度体系以及深化学术治理的运行体系等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分析了解决的途径与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