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实践反思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哲学维度和哲学反思思维的最高形态,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彻底的辩证法的本质论和价值论有机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实践反思思维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反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和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也是邓小平反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和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因其价值导向多元化而面临边缘化、重新关注、重新反思的三重境遇。"边缘化"即在获得自由开放的新研究空间中,加深了对它的质疑、批判和解构。"重新关注"即重新探讨它的价值、前途、命运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增多、出版物增长、高校继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机构增加。"重新反思",包括反思深化,即在将反思与苏联和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历史传统、思维模式相结合中,分析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拓展,主要有对修正主义的评价、对十月革命的再认识、对苏联解体的深度分析、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场域"作为出场学的哲学视闻一方面是历史造就的方位,另一方面又是立场.基本视角是:1.通过类似于概念史的回溯法对"反思的问题域"和"理解的发生学"进行梳理.借以表明逐步向出场学的哲学视阈.2.通过现代性视阈中的"主体中心论"的分化消解与后现代的"流浪汉思维"批判来阐述"场阈"之出场过程.3.解释学与出场学的理论关联与出场学对解释学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扬弃涉及三个理论层面:认识的客观性层面、真理性层面与现实性层面。黑格尔曾对近代以来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批判,指出其矛盾根源在于将真理理解为"恶的无限性",并以"真正的无限性"为原则提出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以其客观真理体系扬弃近代以来的"我思"哲学。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扬弃就在于提出关于现实性的理论,扬弃黑格尔的思辨真理观,阐明只有在现实性的层面,亦即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客观的真理性,从而完成认识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反思: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解释学是实践的、历史的、批判的、总体性的解释学方法.它对于批判各种教条化的理论性的、观念性的、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解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它对于解决理解马克思多样化的解释模式与统一化的解释模式之间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践的解释学对于我们通过多样化的解释模式来寻求"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而这首先需要对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张晓萌 《理论视野》2012,(11):24-26
批判作为哲学重要的思维方式,直接关注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解构和建构的双重努力。它一方面认识到人类的现实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的时代特征,理解其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另一方面人们立足时代的高度对既有思想进行扬弃,建构更合理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对其美育思想的重新解读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育实施。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美感"、"美的内容"、"实施美育途径"等核心内涵的启迪中,引发我们对现今美育的反思,以不断改进和加强和谐社会中的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9.
辩护和批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从理论到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科学的内在环节;从他律到自律,二者表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存在着发展失衡、辩护缺乏规范、批判流于表面等问题,相关研究仍不彻底,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的反思与重构,就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立足学科,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辩护的理论规范;聚焦现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批判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姜喜咏 《理论视野》2007,(12):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