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学”的定位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家有 《团结》2009,(4):15-19
林家有教授是孙中山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声名卓著的学者。为把孙中山研究引向深入.林教授专门著文,对于孙中山研究作为专门之学,其学科定位、研究范围、今后的发展及其名称等问题.提出了非常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本刊特发此文.以期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团结》2009,(5):F0002-F0002
2009年10月15日.由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和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主办的”孙中山研究与中山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举行。民革中央主席、研究会和研究学会会长周铁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民草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团结》2009,(6):53-58
十年树木,百年树学。如果把章士钊先生1903年梓行的《大革命家孙逸仙》①视为孙中山研究之始,迄今已百载有余。审视百年孙学的价值与得失,突破显学的光环与困惑.探索科学的真谛与前景.建立“中山学”.此正其时!——诚为孙中山研究科学发展之契机!本人学养不逮,权作立“学”“擦边”之思。  相似文献   

4.
李广良 《团结》2012,(6):59-60
几年来,由于民革思想理论建设的需要,我陆续参加了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和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一些工作.承担了民革中央和民革云南省委会的一些研究任务。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10年10月作为民革中央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主办的辛亥百年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做了“三民主义与中华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报告;2011年-2012年参与了民革中央宣传部主编的《中山学概论》的编写,提出了关于中山学研究的一些设想:2011年在民革云南省委会与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团结学术论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学术讲座上做了“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学术演讲.在昆明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一个讲话,还接受了《团结报》记者的专访。通过这些活动,我对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于学习研究孙中山。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张学继 《团结》2011,(1):60-61,6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开启中国和亚洲民主共和闸门的历史伟人。为推动孙中山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规范化,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均有必要建立以孙中山思想及生平事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山学”。下面是笔者的一得之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先父谭熙鸿追随中山先生革命多年,对中山先生的志业和精神感受极深,常向我讲述他在先生左右,亲聆馨陔的情景.兹就我回忆所及略述中山先生与先父的交往以作为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 孙中山先生系先父谭熙鸿(仲逵)生前最尊敬的一位长者.谭熙鸿在青少年时代即由蔡元培先生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当时谭在上海、天津等地电报局工作,许多重要密电均由先父经手发出和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徐波 《团结》2010,(1):49-51
社会生活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对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基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诸多传统课题其内涵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开掘.作出新的诠释。孙中山研究也是这样。几十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孙中山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  相似文献   

8.
林园丁 《团结》2002,(1):24-27
一、“中山文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中山文化”是我的博士导师孙东川教授在1998年首次提出来的。1999年2月,孙教授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山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研究”,并获得批准。1999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孙中山与  相似文献   

9.
吕植中 《团结》2012,(6):61-63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研究会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民革中央领导下,民革北京市委会以孙中山研究会为平台,在弘扬中山精神、开展孙中山学习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10.
《团结》2008,(5):59-64
继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以中山精神作为自身的一个传统,激励民革不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制度,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民革作为参政党的一  相似文献   

11.
《团结》2007,(1):58-64
为振兴中华而革命(一)家世与就学1866年11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逸仙)、字德明,别号中山。  相似文献   

12.
安华 《瞭望》2001,(46)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5周年。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后,又举行各种活动缅怀中山先生、祈望祖国统一。 江泽民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讲话中,满怀激情地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这主要是,不仅通过进行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成就显著,问题突出。当前科社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基本概念不确定;学科定位不清晰;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精品力作更少;研究队伍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花大力气,造就一批科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社学科建设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与前景,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张海鸿 《团结》2007,(4):7-11
2006年10月28日,由民革中央、广西区委会合办,广西梧州市政府承办的"世纪中山·放歌梧州"大型歌会,在梧州市中山纪念堂前广场隆重举行。在这座装扮一新、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前,艺术家们用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了对世纪伟人孙中山的无限敬仰和缅怀之情。歌会由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现场录制并播出。作为民革中央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歌会的成功举办,拉开了民革各级组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  相似文献   

15.
陈澄波 《团结》2010,(1):16-17
自从担任民革广西区委会副主委和民革梧州市委会主委以来.在民革中央和民革广西区委会的直接领导下,我着力于一些专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联络:作.如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世纪中山·放歌梧州”大型歌会、纪念昆仑关大捷7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  相似文献   

16.
孟庆鹏 《团结》2002,(5):37-40
为芝加哥著名华人学者韦玉华教授的诚挚邀请,我们北京孙中山研究学会一行5人,由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李赣骝率队,赴美参加海外中山学社举办的第四届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世纪孙中山思想与中国前途”。研究学会还一并就有关祖国统一问题,拜访美东诸大城市中的华人社团和著名美籍华人学者。 此行首站芝城,之后北上东向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相似文献   

17.
马湘 《瞭望》1986,(45)
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变发生后,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张作霖、段祺瑞亦派出代表,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中国的和平统一,毅然北上,希冀达成召开国民会议,与各方爱国人士共谋国家之统一与建设。 中山先生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这时某军阀派凶徒多人,准备在码头上行刺中山先生,被民智书局职工所获悉,向我密报。我遂与黄惠龙等多人,在中山先生步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山先生一生,为了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以后,又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与窃国大盗  相似文献   

19.
何一立 《团结》2011,(6):53-55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政治遗产。其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升华的历史过程。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进程中.探寻和研究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传承和丰富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宏扬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袁策 《团结》2009,(3):55-56
南京.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见证之地.又是他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民革南京市委会作为最早成立的民革地方组织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今年是南京解放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回顾继承发扬中山精神的历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