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权哲学的视野下定位受刑人权利,正当性是受刑人权利的本质,也是受刑人权利研究的逻辑起点;受刑人权利的逻辑结构也因此展现为受刑人人权、受刑人法定权利和因受刑人特殊身份为矫正需要而被赋予的特殊权利;基于对受刑人权利正当性本质和逻辑结构层次的分析,受刑人权利保护也必须基于特定的刑事法律关系进行,以程序正义的理念形成对刑罚权的制约和受刑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受刑人权利作为国家刑罚权力的对立存在,正当性的权利本质是受刑人权利法律定位的逻辑起点.对受刑人权利保护必须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对受刑人权利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即将受刑人权利和刑罚执行权力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范畴,而不是将受刑人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范畴:在刑事法律关系的运作中,以受刑人权利为本位,而不以受刑人管理为本位,以实现对刑罚执行权力的制约和对受刑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某省监狱受刑人的权利保护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受刑人的基本生活权、健康权、人格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减刑权、假释权、教育权、劳动权、政治权利、婚姻家庭权等权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调研,通过对微政实践受刑人所享有的实然权利进行确证,从而接受受刑人人权在应然层面的理论检验.  相似文献   

4.
一提劳改经济陷入困境,社会上不少的人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在他们看来,劳改机关拥有廉价劳动力,为何亏损?而客观事实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国劳改系统全行业出现亏损,许多单位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导致不少劳改机关上上下下为“找饭吃”奔忙,使得各劳改单位难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惩罚和改造罪犯的政治任务上,潜在性地加大了社会治安的严峻程度。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个关心劳改事业的同志都会深思:劳改经济为何会陷入困境?是新一代业务能力不如老一辈,还是“接班人”的管理水平不如“传班者”,回答必然是否定的。那么劳改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出路又何在?本文试图对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用以求教专家、学者及同行们:  相似文献   

5.
受刑人权利体系的刑事法构建在内容上由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两部分构成,二者的设计与运行都应建立在权利与权力制衡的基础之上.受刑人权利的当代路径通过作为刑罚发展的必然价值倾向和制度选择的刑罚轻缓化得以实现.受刑人权利的保护不仅需要人道精神与人权理论的积淀与支持,而且需要相关具体刑罚制度的完善设计与良好运行以促使受刑人权利由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各法学类院校相继开设《司法口才》课。本文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本人的教学心得,就劳改工作谈话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谈一些初步设想。 我校设置劳改法学系,专门培养从事劳改工作的干警。劳改法学目前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劳改法学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劳改工作具有明显不同于其它法律工作的特征,这是由劳改工作的性质及其任务所决定的。在诸多劳改工作中,最多最直接的工作就是与罪犯进行谈话;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劳改工作特色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劳改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应当如何研究中国劳改工作特色呢?将中国劳改制度与世界各国的刑罚矫正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借此总结出中国劳改工作的特色,这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是,比较研究还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基本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阐述中国劳改工作有哪些特色,而在于探讨形成中国劳改工作特色的内在本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对监狱受刑人进行“三课教育”,思想教育是根本,文化教育是关键,技能教育是核心,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转变受刑人的犯罪思想,矫正行为恶习,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改过自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受刑人虽然身披刑罚,但仍不失其为一国公民的身份,仍不失其为人的事实,仍不失其诉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处在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中,受刑人权利更容易受到侵犯,受刑人更需要人权,更需要尊严,更应当有特殊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劳改机关也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对劳改机关的性质是否仍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根本性质问题发生了怀疑,以致在劳改立法的草稿上要不要明确规定劳改机关是“专政工具”的性质问题也存在分歧。也有人提出劳改机关“既是执行机关,又是特殊学校、特殊企业”,“既是政治实体,又是经济实体,是政治和经济的综合体”,“是监狱、学校、工厂(农场)三位一  相似文献   

11.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劳改立法与劳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地改造了一大批日本战犯、国民党和伪满战犯以及其他反革命犯和各种刑事犯,积累了劳改工作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支坚强的劳改工作干警队伍。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劳改工作闯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今天,回顾劳改工作的历史发展,总结劳改工作的经验,是改造罪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也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展现我们伟大成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改工作的特色决定了劳改法学专业的属性;劳改法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又要在中国劳改工作特色面前受到检验。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别无选择。本文强调劳改法学专业具有鲜明的教育科学属性,但并不因此而否定这个专业还有其他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劳改工作形成的理论本源.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无产阶级优秀代表人物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特色劳改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现实、更直接、更深刻、更具体的影响,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同志,以他伟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通过对我国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工作的研究和关注,为中国特色的劳动改造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创立中国特色的劳改工作方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关于人是可以改造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这并不是说把一切反动阶级分子统统消灭掉,而是要改造他们,有效地改造他们,使他们成为新人.”他在1960年《接见斯诺的谈话》时指出:“犯罪分子是可以改造好的,是能够教育好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他亲自修改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中指出:“大批应判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死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人权观念,本文以文化对于受刑人权利保障的影响为视角,阐明了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合数型"人权观与在西方语境下的"质数型"的人权观的不同之处,认为在中国当前务实的态度是采取"和而不同"的人权观处理受刑人权利保障问题,并认为"和而不同"是不同文化相处的原则态度,而"和而不同"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权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劳改工作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与之相适应,劳改法学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提高劳改工作干警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对劳改工作干警的培训还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劳改法学教育的布局不尽合理,层次也不齐全,所以,普通高等教育大专层次劳改法学专业的设置更加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劳改工业走出困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劳改工业的先天不足,诸如:政企严重不分,典型的大锅饭,地理位置不利,犯人文化程度及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先天不足的条件对劳改工业发展的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但我认为决不能把它作为劳改工业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下面笔者就劳改工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劳改工业企业与劳改农场工业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故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级劳改机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干警队伍建设,树立新时期劳改工作干警的良好形象,使当代劳改干警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劳改干警队伍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如:一些干警不适应正在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对劳改工作产生自卑畏难情绪;有的干警认为自己是“二等警察”,老是想着“跳槽”;有的则怕“带班”辛苦而闹调科室;有些干警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些基层单位领导不善于做人的工作,办法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刑事犯罪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劳改场所押犯中智能型罪犯日益增多,给劳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智能型罪犯这一特殊的押犯类型及其改造对策,已成为当前劳改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权主体的极大广阔性和受刑人权益的脆弱性,适度保证和逐步倾斜对受刑人员权利的人文关照,不啻于制度和观念界面的双重突进。自09年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肇始,服刑人员的负面形象有待转正——这也给学界开启受刑人权利阙失之理论探讨提供民意支撑,并最终波及监狱实务运作完善。文章根植于内地驻监检察室和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比较考察,兼及相关国家地区的权利救济模式,重点解构当下中国受刑人权利保障的近况前景并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0.
假释作为一种行刑制度,其性质在理论界存在着奖励说和权利说之争。奖励说把假释看作是对服刑期间悔改表现好的罪犯的刑期奖励。通过缩短刑期,鼓励罪犯积极改造、悔罪自新、重新做人。权利说认为假释是基于自由刑的弹性,受刑人自己在刑期执行中因努力表现而得到的结果,因而获得假释的基础是受刑人的权利而不是国家的恩赐。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理论基础的考察,提出假释既是一种刑事奖励,又蕴含着某种权利,是服刑人员回归、适应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