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对刑法作如下修改和补充: 一、将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修改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的这一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人格权立法涉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众多部分法。目前人格权立法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足,如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地于原则,难于操作;民法通则对人格权的保护范围狭窄;人格权的保护方法不全面。公安院校人格权教学,在公安人员执法、守法方面保障公民人格权起重要作用。公安人格权教育系统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民法在法学教学中的比重,合理选用教材,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组织串讲、串考。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是规定商品经济中,商品所有人之间进行交换时,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我国为了保证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于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的内容很广泛,其核心的规定有两点:  相似文献   

5.
杨秀朝 《求索》2010,(9):167-169
我国在1997年刑法修订之前,民法和刑法上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一致的,都以"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危害)"为限。刑法修订时,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修改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从而造成二者的差异。我国侵权责任法承继了民法通则的规定,立法上选择了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二元模式。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各有利弊。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的理解和适用应当与刑法相关条款相协调,避免刑事判决与民事判决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二、但书规定的裁判规则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代表: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制定民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曾着手起草民法。1979年,法制委员会专门组成民法起草小组,到1982年起草了民法草案四稿。由于民法牵涉范围很广泛,很复杂,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2002年12月28日(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惩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9.
刑法的谦抑性为冰冷的法条增添了一抹暖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人权的保障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的保护越来越关注,刑法的谦抑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鉴此,应将刑法谦抑性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时期,重视刑法的谦抑性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乃至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法作为法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前者是一种法律制度,后者是一种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其中,必须有民法制度为基础。一、民事权利是政治权利的基础,政治权利是民事权利的升华民事权利就是公民依照民法规定享有的权利,是公民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并延续的基本权利。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权利辟专章加以规定,共有四大类:(-)、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二)债权;  相似文献   

11.
魏柏峰 《前沿》2010,(20):112-115
我国《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刑罚的功能概述,但"功能不是事实产生的原因,而仅仅是事实得以存在的依据"[1]。可是它在立法上、量刑上及行刑上有何功能?而它又存在那些局限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本文将予叙述。  相似文献   

12.
四、新刑法对犯罪概念的规定有哪些修改? 答: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特征的总体概括。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对犯罪概念在1979年制定的刑法基础上进行了有四处修改:一是在犯罪概念的前半部分,也是改动的主要部份,即将原刑法表述的“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3.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5年2月28日通过并由江泽民主席签发的第40号主席令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是确立和完善我国人民警察制度的重要法律,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武器。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保障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自由和其他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以及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制定人民警察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确定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知情权的民主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知悉、获取各种官方和非官方信息,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或侵犯的权利。保障公民知情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初步形成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当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努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的颁行有助于民商事立法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有序进行。《民法总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统率《民法典》的基本规则。由于《民法典》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总则》被审议通过已然成为民法典立法历史上的里程碑和指南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需要保护产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第一届全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开铨所作的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会议号召全省人民和全体干部积极拥护和自觉地遵守革命法制,认真贯彻执行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令;与破坏革命秩序,破坏国家建设事业的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其它刑事罪犯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与违法乱纪,破坏国家政策,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坏分子作坚决的斗争;进一步巩固革命法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正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标志着该法的立法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这也预示着,民法通则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必然,但从目前民法总则草案文本看,并未提及民法通则的废止问题。由此带来的悬念是,民法通则究竟在什么期限、以何种方式落幕?1986年诞生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法治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在民法极度贫弱的历史语境下,民法通则首次承担起了民事基本法的角色,带动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  相似文献   

18.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她很温柔,1260个条文,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理解《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应弄清楚其中的四个问题: 1.什么是“调整”这里所说的“调整”,是法律用语,指法律对某种社会关系及当事人的地位加以规定,并确定这种社会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即按法律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制裁违法行为。 2.什么是平等主体首先,是明确什么是主体。民法所称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民事法律关  相似文献   

20.
风靡全球的增强现实游戏《宝可梦出发》(Pokemon Go)存在各类法律风险。刑法上,游戏公司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游戏玩家可能危害国防利益或者妨害公共秩序。民法上,游戏公司可能侵犯玩家个人信息权。游戏公司与玩家也可能共同侵犯公民生活安宁权。玩家除了需要理性游戏避免法律风险之外,游戏公司应当将游戏区域限制在公共、适当、无危险的位置;以合法、合目的,以及符合比例原则的精神妥善使用个人信息;对游戏机制引发的人口流动进行预测、监控与引导以维护公民的生活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