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黄河 《世纪桥》2011,(7):16-17
王尔德童话的深刻性体现于其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对社会道德的反映。《快乐王子》描绘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幸福伦理观,生动且深入地揭开了维多利亚社会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
我怀着极大的欣喜之情,赏观了由孙明强和李宝林、毛玥三同志根据著名乡士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小说系列改编的14集电视连续剧《运河人家》。我认为《运河人家》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再创作。我为什么说《运河人家》的改编是成功的艺术再创作呢?理由有五:一、赏观《运河人家》,可以看出编剧对绍棠小说的选择是很有眼力的。众所周知,绍棠的小说甚丰,仅新时期创作出版的中篇小说就有30余部,长篇小说12部。但最能代表作家深刻的思想哲理、高洁的人伦道德和精湛的艺术货量的作用,要算是中篇小说《花街》、《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和…  相似文献   

3.
正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起,至1934年难产去世,短短13年间,她为新文学奉献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归雁》等12部作品集及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的论文、小说、散文、书信等,150多万字。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她便有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堪称"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  相似文献   

4.
白求恩,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在参加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荣献身。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使他为中国几代人所熟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医学博士还写过文艺作品,甚至到中国后还抽空写过有关中国的小说。 1940年5月,香港《大路》杂志复刊号上,刊出一篇诺尔曼·白求恩的短篇小说《中国肥田里的秽草》。这篇小说,开始发表在美国《进步周刊》上,是该刊第一次发表关于中国抗战的文艺作品。《大路》发表的小说,是由庄栋翻译的。  相似文献   

5.
一、著作、论文发表情况 1.出版著作10部、校内使用教材8部总字数:310.2万字其中独著2部、合著8部、合编教材8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2部地方级出版社出版8部 2.发表论文339篇、研究报告8篇总字数:251.4万字其中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35篇省级刊物公开发表304篇人大复印资料及《新华文摘》转载转摘24篇《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5篇.  相似文献   

6.
曾和许多朋友说过喜欢杨打铁最初的一篇小说《白蝴蝶》。后来这篇小说易名为《铁皮屋顶》,修改后发在《北京文学》98年第9期。杨打铁是贵州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之一,1991年以来发表了《远望博格达》、《无人落水》、《全家光荣》等为她带来声誉的作品。不过,在她的作品中,我喜欢的却是这篇今年才正式发表的《白蝴蝶》也即《铁皮屋顶》。 “白蝴蝶”与“铁皮屋顶”两个名字中,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这与小说内质的轻盈灵巧相一致。而后者看上去像是作者为了使小说显得更为厚重的考虑。我想这没什么必要。 喜欢“白蝴蝶”这一名字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觉得它具有超越的征象,很有诗意。而在我看来,诗意之于小说,乃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白练,原名陈刚,男,回族,1929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市.1949年毕业于南京边疆学院.是一位享誉大西北的著名回族作家。他从事过部队文教、新闻记者、文化行政等工作。196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掐钱》。以后,陆续发表《先后》、《黑参谋》、《朋友》、《田姐儿》等近二十多篇小说及报告文学。1981年,  相似文献   

8.
一部名为《鲁班的子孙》的优秀小说,引出了本文作者关于阿Q的又一种说法。一篇《OK黄昏》又引出了本文作者对当代中年人的感慨。秦晋之论小说,可能是以其介入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的争鸣为起点的,时在1985年,文为书信体。表面上是与雷达商榷,实际上是舌战群儒。秦晋首先肯定了雷达“既肯定小说揭示现实矛盾的勇气和魄力,又指出作者以道团义愤评价生活的偏颇,而且对这两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从客观地探讨《鲁班的子孙》的实际价值来讲,无疑地是把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就雷达的特点也是优点作了如下归纳:“抛弃了那种对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阿英(本名钱杏邨),一生嗜书,在文艺研究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收获。他早期写有许多文艺评论,还创作了多部历史剧;后期以近现代小说研究为主。由于收藏丰厚,他撰述、辑录有《小说闲谈》《小说二谈》《小说三谈》《小说四谈》《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多部研究著作。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著述丰硕的典型文化人还是一个"老革命"。近现代中国时局多舛,文化人基  相似文献   

10.
《万卡》( 1 886年 )和《渴睡》( 1 888年 ) ,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是比较特殊的两篇。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 ,两篇间的相似和相联之处颇多 ,以至于离开其中的一篇 ,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另一篇。两篇小说题材选择相似 ,展示的都是 1 9世纪 80年代俄罗斯社会底层儿童的生活 ;小说中的小主人公经历了相同的行动序列 ,为了自己的愿望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并且在滑过了不同的轨迹之后 ,得到了相同的悲惨结局。我们可以运用叙事学理论和互文性理论从深层结构、主题表达、互文阐释三个方面解读这两篇小说 ,以求准确把握作品要旨 ,深刻领会作家的良苦用…  相似文献   

11.
闫恩虎 《唯实》2002,(8):157-158
大多数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但什么是神话?其实也很难具体界定.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大都有宿命论和鬼怪的描述。我觉得《西游记》其实是部抒写生命理想之途的隐喻文本,每个人物都似乎是生命征途抒写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读了自传体小说《求索》和作者给《个旧文艺》编辑部的信,人们不禁产生一个问题:这样一篇文学性甚差、不象小说的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苦心经营,在某地发表了一次以后,又扩充篇幅,一再投寄报刊要求刊登?一家文学刊物,为什么偏偏看中这篇毫无文学意味的“作品”,又是放大照片,又是作者来函照登,给予如此特殊的待遇?翻开小说,开篇第一句是“在爱面前,有谁敢说‘我懂得它的一切真谛’?”终篇最末一句是:“只有水无止境的探索,才能接近那并  相似文献   

13.
<正>2000年,瑞典文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籍中国人高行健的作品《灵山》。其授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瑞典文学院在授予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称,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朝圣小说"。《灵山》,叙述自我放逐期间的见闻及心路历程,并由个人引申到人类的内在世界。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黎里 《前线》1993,(24)
吴晗同志在《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中,写了《谈道德》和《再谈道德》两篇杂文,提出了对传统的道德不可一笔抹杀,而要批判地继承,他首先明确肯定道德的阶级性,指出过去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封建的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是封建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写于 1 92 5年 1 0月 ,正值一度相当兴盛的“五四”婚恋文学后期。《飘逝的花头巾》是当代作家陈建功 1 981年 4月创作的大学生题材小说 ,描写十年动乱结束 ,恢复高考制度后 ,最早走入大学校园的一批大学生的思想与追求。两篇小说题材不同 ,内涵却有其相近、相关之处 ,都是表现、探讨青年最关注的、最切身的问题 ,因而很值得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17.
一、著作、论文发表情况1、出版著作、教材24部.总计285.1万字(其中独著4部,合著10部,合编教材10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6部,地方级出版社出版8部)2、发表论文324篇.总计146.9万字(其中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23篇.省级刊物公开发表236篇,内刊发表65篇.人大复印资料及新华文摘转摘11篇)二、部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获全国系统研究会奖3项林万雄:《论我国“π”字型经济发展战略》获全国15年生产力经济学优秀著作一等奖马力宏:《论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获95中国行政管理科学奖三等奖包松竹:《浅议跨世纪政治家素质的特征及其培养》获全国人才素质培养研讨会优秀奖2、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1项陶岳潮、赵维江:《浙江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党建若干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3,(5):44-44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启蒙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59岁时开始小说写作。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4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萨娜》以及若干传记.  相似文献   

19.
1964年秋,一部名为《源泉》的长篇小说出版了。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连队从洛阳战役到开封战役期间的故事。特别是他写活了几个"解放战士",写活了我军当时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小说一面世,立即引起  相似文献   

20.
细读鲁迅小说,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33篇小说中,共有12篇28处出现“月亮”意象的描写,可见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之多。这些常人司空见惯月亮意象,在鲁迅笔下却蕴涵着独特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作用。本文试着对鲁迅小说中月亮意象的作用简要地加以分析,帮助阅读者加深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