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粉碎"四人帮"后社会上曾经流传"文革"中红极一时的毛远新拒捕身亡的消息,其实,他当时被捕下狱.1989年,经中央特许,毛被释放出狱. 毛远新生于1940年,是毛泽东主席的胞弟毛泽民的儿子.1965年,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1969年,被任命为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兼沈阳军区政委. 1972年12月,毛远新与工人出身的上海姑娘全秀凤结婚,时年毛远新32岁,而全则刚满20岁.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全秀凤向党组织表示:一是和毛远新离婚;二是将她与毛远新怀下的  相似文献   

2.
李国平  晓梅 《侨园》2008,(1):22-23
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怪人".他是个平民百姓,却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有着不错的交情.他应邀访问过美、日、韩、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电视台、《华盛顿邮报》、BBC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年纪轻轻,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就是被西方艺术界称为中国"内画毕加索"的高东开.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认为,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民主阶级的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他们的不同利益则是第二位的.他们应当为了这种共同利益而实行阶级合作.他们的不同利益应当服从于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的不同要求和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不会也不应该使之发展到超过共同要求之上.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任务,应当和可以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的恰当的政策.在这种政策调节之下,他们可以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各项建设任务.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调节阶级关系,实行阶级合作,是第一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则是第二位的.在这种阶级关系中,即使是劳资两大阶级的关系,也应当是通过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建立"劳资合作"的新型阶级关系,以使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至今仍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提出在出版物和党的文件中不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其主要考虑是因为斯大林、苏共对中共提出的"毛泽东思想"不认同,苏南冲突的压力,与以苏联为首的民主阵营保持一致以及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援助,还有毛泽东对这一提法不赞同.  相似文献   

5.
"日本式社会主义"是日共提出的未来社会目标模式,其理论构成主要由政治上的"工人阶级的政权"论、经济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论、意识形态上的"无国家哲学"论、国际政策上的"独立自主"论所构成.这一目标理论模式有一个从拿来--调整--僵化--再调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日前,读臧克家同志的《毛泽东同志的新诗观》一文,颇有点感触——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就新诗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看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大洋".此言不乏幽默,却也足见毛泽东同志对新诗的不够喜欢.但是否可得出贬抑新诗的结论呢?臧老的回答是否定的.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臧老和《诗刊》编委同志的信上曾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他还说过:"新诗的成绩不能低估".显  相似文献   

7.
史远 《各界》2008,(10):71-74
谭甫仁是一个从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成长起来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曾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昆明军区政委."文革"内乱中,云南成为打砸抢的重灾区,他被毛泽东委以重任,派往云南主持工作,却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新近出版的<一生紧随毛泽东:同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对这桩建国以来罕见的高级将领遇害案作了详尽的回顾.……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泽学 《理论探讨》2008,3(1):105-109
"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以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两个概念.那么,毛泽东本人对它们有何看法呢?据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揭示了毛泽东对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态度,反映了一代伟人对待这一问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李玉珍 《民主》2007,(8):30-31
在吉林四平这座被毛泽东誉为"东方马德里"的城市里,有一位自嘲为"不生活在当下里,总是生活在未来"的省政协委员,也是被朋友们戏称为不断有梦的政协人。他学术拔尖、思维超前、参政议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益民 《各界》2008,(11):14-17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冲突激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1.
"民主柬埔寨"概述 "红色高棉"是西哈努克亲王在1960年代给他的共产主义反对者们的名称.他们的正式名称是"柬埔寨共产党".这个党在1975年4月17日控制了柬埔寨. 柬埔寨共产党在1976年创建了"民主柬埔寨"政权,并且统治这个国家直到1979年1月.在1977年以前,这个党的存在一直是被保守的秘密.在柬埔寨共产党之外的人不知道谁是这个党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称呼他们自己为"Angkar Padevat",意思是"革命组织".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官僚主义问题随之凸现出来,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建国后,在毛泽东不断发起的政治运动中,几乎都有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他分析产生官僚主义的社会根源,提出并采取了反对官僚主义的一系列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危机家庭"的数量愈益增多.在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益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如何切实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每个人的责任.笔者拟通过百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证调查,探讨"危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对建国后毛泽东的领导取向问题做终极性思考,应该是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个视角上破解老人家去世后的相互矛盾的"毛泽东现象"--"伤痕文学"与"毛泽东热",当是深刻而理性的.终极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毛泽东在超验性的意义上对终极的领悟,和以其领导取向对超验性终极的回应,是他建国后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被中国人民深深谅解的根本原因;而在经验的意义上,他的个人文化心理结构与现代化中国之客观需求的不适应,则导致他的领导取向与其终极意识的相悖.毛泽东的伟大和他的失误一样,都是根底处的.  相似文献   

16.
在苏维埃俄国决定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时候,俄共党内、苏维埃政权内部以及在工农群众中有不少人大惑不解.有的人说,"我们刚把本国的资本家赶走,现在又要把外国资本家请进来了",这是在"出卖我们的俄罗斯母亲",让工人"退回去受资本家的奴役";有的人认为,这是"对自己事业的背叛";也有人担心,利用资本主义会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等等.对此,列宁说对这些反对意见要非常认真地倾听,因为它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实行租让可能带来的危险.同时他认为一些群众的意见和担心是出于一种革命本能,而我们决不能受这种革命本能的支  相似文献   

17.
《任弼时选集》中的《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两篇文章,是任弼时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文中对政权的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任弼时同志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权的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他早在1941年就说:“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是有相互密切关系的,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一方面,另一方面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建设是巩固政权的基础。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是要夺取政权。但革命的最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人民一旦有了自己的政权,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因此,一个新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后,必须把注意点放在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8.
在WTO中,我国是被按照"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加入的,这对我国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仍然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就更为不合理了.因此,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19.
孟庆春 《理论探讨》2006,(5):157-158
1929年9月中央给红四军前委指示信(通称“九月来信”)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已在全党最高军事负责人周恩来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中显现出来;而他主持起草、审定的这封指示信则应标志其这一重要思想理论的形成。毛泽东、朱德及红四军前委能够接受并贯彻执行“九月来信”,是与周恩来自身对中国革命特征的正确分析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企业中的政治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被重新强调,但至今还有一些人仍然在纠缠"核心"和"中心"的关系,考证二者究竟哪一个大,个别人甚至把实行厂长负责制跟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对立了起来,觉得有我无他,有他无我.我们认为,这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不尽快从理论上把它讲清楚,企业改革就难以深化. 一、党在企业中的政治领导地位是四项基本原则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