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复杂,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始终以“‘赶考’远未结束”的政治自觉,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特权的深层根源是“官本位”思维,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加强教育引导,使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增强彻底摒弃“想”特殊念头的自觉性;特权的溢生土壤是“潜规则”用权,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根治“潜规则”,从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制约入手,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特权的存在症结是“零容忍”不够,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对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大查案惩腐力度,通过严厉惩治滥权行为,让搞特权的人付出代价、想搞特殊的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
证人特权。也称作保密特权、拒绝作证的特权。享有权利者,可以免除出庭作证和就特权事项提供证明,可以制止他人揭示特权范围内的情况。尽管从其政策性考虑亦有不同的赞成与反对意见,但西方各国的立法不同程度地规定了拒证权,甚至有些国家将其作为一项宪法原则。目前,我国刑事司法资源有限、侦查手段落后以及侦查能力低下.加之法官自由裁判证据的条件不成熟,拒证权的享有主体不应过于宽泛。证人基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对自己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拒绝作证对与自己有特定关系的人或案件可以拒绝作证.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权"的不同理解,特权可以分为权力型特权和利益型特权。利益型特权是指官员获得的超过自己正常劳动所得的不正当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法律认可的,也可能是法律不认可的,其共同点是这种不正当的利益被人们视为一种惯例。利益型特权的来源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要反对利益型特权,必须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公务员劳动力市场、反对自我定价、公开财务信息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特权"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构成了侵犯和破坏,其道德杀伤力极大,社会危害性极强,是一颗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毒瘤"。建党95年来,党在"反对特权"上,可以划分为执政前和执政后两个阶段。执政前"反对特权"是为了彰显政治本色、实现凝心聚力和夺取国家政权,为劳苦大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求翻身解放,赢得人格尊严,享受天赋人权,构建各阶层权利平等的社会关系;执政后"反对特权"则是为了巩固政权,实现政治清明,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当下,"反对特权"现象,要打造防治"特权"的制度之笼,优化防治"特权"的文化生态,厉行防治"特权"的民主法治,深化防治"特权"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代表或议员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同时也为了保证由代表或议员组成的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能够正常地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必须要对代表或议员的人身自由给予特殊保护。这种特殊保护的制度目的不是要赋予代表或议员超越于一般公民之上的不平等的特权,而是为了要保证由代表或议员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能够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在法律制度上必须赋予代表或议员以一定的人身特权,但是,为了防止代表或议员滥用这种权利,各个国家在代表或议员人身特权制度方面都确立了比较严格的规范制度,一是司法机关限制代表或议员的人身自由必须经过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的许可,这可以视为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自身相对于司法机关的防御权;二是对于并不会实质影响到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代表或议员的人身特权加以必要的限制,以防止代表或议员滥用这种人身特权来谋取特权和私利。结合我国现行宪法、组织法和代表法的规定,探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依法享有人身特权的条件、内容、程序以及法律限制,旨在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侵犯代表人身特权的行为以及代表滥用人身特权的行为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作风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领导干部享受特权,反对特权就像是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毛泽东作风建设思想中。毛泽东提出了反对领导干部特权化的具体举措,包括身先示范、反对特权化,加强教育、抵制特权化,从严整治、消灭特权化,完善制度、防范特权化。毛泽东反对特权化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当前反特权必须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教育,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相似文献   

7.
特权和特权思想,与公平正义的要求大相径庭,与和谐法治的秩序背道而驰。特权思想损害党的事业,助长权力崇拜和不正之风,破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厘清权与法、公与私的关系,坚决打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特权行为,激扬社会正气,纯洁党风党纪。  相似文献   

8.
证人特权制度的评价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人特权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证人特权制度在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方面有其合理性。证人特权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证人资格问题 ;其次是界定证人特权的范围 ,具体包括拒绝自我归罪特权、配偶和近亲属的拒证权、职业秘密特权和公务秘密特权。限制证人特权 ,以防止证人逃避出庭作证的义务 ;保护证人应有的权益 ,以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 ,是证人特权制度的应有之义。因此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证人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权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与保障措施。反对自证其罪特权强调控辩双方的平等 ,体现的是程序公正观。反对自证其罪特权使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人权保护获得了空前提高。我国设立的反对自证其罪特权应有若干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0.
论列宁的反特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反特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认为国家特权是最高层次的特权,由这一特权衍生出了官僚、民族、垄断、性别等等一系列的特权。凡是特权都有巨大危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反对各种特权,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消灭所有层次的特权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凤”,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反特权反特殊化,是解决“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铺张浪费都是特权思想的表现,是从特权和特殊化中滋生出来的。据报道,有些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费用支出等职务消费挥霍无度,有的地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这是领导干部搞特权搞特殊化、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表征即特征,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区分事物的标准。掌握法律特权的表征体系,我们可以把法律特权与法外的所谓"特权"(即贬义色彩的特权)区分开来。特权有七个表征:特权之权利主体范围狭窄,特权就是豁免权,特权优越于普通权利,特权是有法律边界的自由,有些特权不允许转让、放弃,特权者亦需承担特定的法律义务,特权之创设应操于君主或民意机关。  相似文献   

13.
特权包括对公共财产之非公共支配和对公共权力之非公共运用两个方面,具有权力行使扩大化、职务消费扩大化、部分特权还有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正当性权力(利)包括正常的职务权力、特殊人群和个体所享有的特别的权利以及国家基于对特定群体特殊照顾而赋予其特殊权利。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思想上要杜绝"想"特殊的心理,在制度上要扎紧"能"特殊的笼子,在行为上要根除"敢"特殊的侥幸。  相似文献   

14.
当满足一定条件时,我国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险人具有提前解除合同的权利,即提前解约权。该特殊的制度赋予了保险人单方终止保险合同的特权,但实践中其往往会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和特定权利相冲突,需要理论和实务界重新审视提前解约权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天理,即自然法。以是否符合天理为标准,特权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符合天理者为合理之特权,违反天理者为不合理之特权。特权的合理性要件有:特权不应违背善良风俗,特权宜顺应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的要求,特权宜源自公正的社会分层,特权所占用的社会资源要合理适度。  相似文献   

16.
特权法律制度是立法者利益权衡的结果,制度背后蕴涵着特定的价值观与立法精神。特权之立法精神不一而足。有的特权制度之设立是为了方便特定职务的履行,有的特权制度之设立目的在于延揽贤士,有的特权制度之设立是出于保护家庭伦理关系,有的特权制度之设立是为了扶助弱者,有的特权制度之设立旨在弘扬道统。  相似文献   

17.
行政合同特权责任是行政主体在契约行政过程中因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合同特权而引起的兼具行政属性与契约内涵的特殊行政责任形式。其基本构成要件为责任主体、主观过错、客观行为以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责任形态在行政合同的缔结阶段、履行阶段以及后契约阶段均可存在。其主要责任形式为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补偿金以及作为特殊补充责任形式的违约金,但违约金责任的适用应作严格规则控制。  相似文献   

18.
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必须要坚决地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但要注意特权和腐败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注意抑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隐秘化倾向,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方式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六大自由,人们通常称之为意见表达权。言论权,当然并不是指一般的说话权,而是指以言辞方式对自身生活以外的事情发表评论之权。出版权,应指发表出版一切文字音像作品之权。集会、结社权,应指参与三人以上的有宗旨的聚集活动或与三人以上结成社团组织之权。游行、示威权,应指参与任何群众性的户外行进或通过别的方式表达意愿、施加压力影响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行政合同的腐败是由于行政合同中行政特权即行政优益权的滥用。行政优益权作为一项内容丰富,使用灵活而极易被滥用的自由裁量权,有必要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判断标准的约束机制,界定行政优益权行使的主体与条件,完善行政合同特权控制程序制度和行政合同特权的行政诉讼救济制度,对行政优益权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