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原有制度的替代过程,它是诱使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在60年的变迁中,表现出制度变迁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征,即从制度变迁的主体上看,在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体的过程中伴有诱致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方式上看,是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线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绩效上看,高等教育制度安排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程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回顾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正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制度的变迁而进行的,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分配经过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一次诱致性制度变迁。新时期要想走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低水平陷阱",缩小与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需要合理运用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规律,适时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回顾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演进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正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制度的变迁而进行的,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分配经过了两次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一次诱致性制度变迁。新时期要想走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低水平陷阱",缩小与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需要合理运用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规律,适时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新制度被制定及旧制度被替代的过程。我国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决策权、财政支配权及制度变迁的供给权的情况下,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制度变迁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制度变迁方式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的制度供给问题。但是制度变迁只能以一种变迁方式为主 ,其它变迁方式为辅。这就要求把握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时机。文章以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诺斯的制度边际调整式理论已难以解释中国的转型经验,中国的大规模制度变迁选择边际—过渡性制度变迁为起始点,只要这些制度充分利用区域竞争机制和制度学习—扩展效应,不断突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就能向目标制度靠近。中国经验对常规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充实,可以提高它对大规模制度变迁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政府制度变迁的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变迁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弊端 ,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推动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和内在动力。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 ,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导下 ,应该从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三个方面推动政府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村民自治”的缘起、成型,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的产物。分析“行政化”产生的表现并认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自主性非均衡、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造成“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因此,需要完善国家政权,增大乡村社会自主性,使二者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20多年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很有意义。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变迁形式主要是强制性变迁,前期制度供给充足,而后期则相对不足。强制性变迁对于我国高教评估的全面、有效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只有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才能使高等教育评估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实现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功能,指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则引导了中国的制度变迁。并且分析了民营中小企业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政府应顺应着这种内生的规则来改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环境,以达到提高改革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税费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得知:税费改革是整体乡村制度环境层面上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农村税费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分阶段的渐进变革过程,既经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阶段,又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阶段;是多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其中乡镇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处于一个相对的弱势地位,而上级政府则对制度变迁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治制度变迁进程是由其内在规律支配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的基础资源之一,它构结了各种社会资源运行的框架。本文着重从资源的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资源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西方理论、本土资源的影响。政治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资源运动的结果。古德诺在指导西方政治理论在20世纪初中国实践中遭遇的难题说明单靠“先进”理论和制度的引进(单一资源变化)不能改变政治制度变迁的进程。综合考察政治制度的内外变量状态是理论借鉴和制度引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导致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变迁中制度的过速变迁以及由制度变迁引致的不确定性。制度的过速变迁使消费者未来和潜在支出加大 ,抑制了消费倾向 ,提高了储蓄和投资倾向 ;而改革过程中改革成本的全部和部分的转移给居民等其他支出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到消费需求。正确认识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 ,对理顺供应和需求关系、促进消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若干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诺思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并最终通过对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达到自我完满。他把新古典经济学所舍弃掉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国家和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制度现象纳入到了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形成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但“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边际分析”方法以及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形式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制度优势与模式化悖论——以苏南模式为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任何制度优势都只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制度优势”,若将一种制度模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解为恒定优势,就极易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而多模式竞争能促使各模式保持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元、持续、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因而成为“制度模式化悖论”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转型时期中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政策内容、动力机制和过程。笔者认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相似文献   

18.
集体企业产权形成逻辑决定了集体企业产权变迁的路径依赖:集体企业制度变迁主体是由地方政府领导的强制性变迁和经营者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构成的统一体,集体企业制度变迁的核心是产权在政府、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重新分割,集体企业制度变迁的实质是集体企业的民营化和市场化过程,政府对集体企业产权变革则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项制度安排的变革及其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制度安排的存在。政府制度供给不足是我国国有企业第四阶段改革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影响政府制度供给不足的成本因素概括为 :制度变迁机会成本、制度变迁设计和实施成本、制度变迁实施后成本  相似文献   

20.
文中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进行了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强制性、渐进式和被动式的。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中存在制度供给不力、带有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和"体制锁定"、知识存量的积累不充分和技术创新迟缓以及制度执行失范和制度间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重视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