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美国,现有技术抗辩是对等同原则的限制,与相同侵权无关。从wilson案到Presto案、Fiskars案,现有技术抗辩在美国逐渐获得独立于等同原则的地位,成为积极的抗辩手段,并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一系列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2.
等同侵权行为的判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董红海 《知识产权》2004,14(2):37-40
等同侵权就是侵权人对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进行非创造性的替换而产生的侵权行为.等同侵权与如何看待、解释权利要求书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高晓 《知识产权》1996,6(1):30-32
一、专利侵权中等同使用的概念及其法律依据 专利侵权中的等同使用是指以等价代换的方式使用他人专利技术,从而构成对他人专利权的侵犯。所谓等价代换,意即以实质上相同的方式或手段(等效手段)代换属于专利保护的部分或全部必要技术特征,产生实质上相同的效果。 我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这一规定,源于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等同学说。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决定,对权利要求解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学说和不同的立  相似文献   

4.
德国法院对专利等同原则的适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判例表明,专利的等同保护范围应该及于与权利要求记载的构成虽有差异但又实质相同的技术。德国法院在专利等同原则的适用上建立有积极的等同适用标准与消极的等同适用标准。其中,发明技术思想的实质含义要件、置换的联想容易性要件和现有技术抗辩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专利制度的完善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等同原则的演进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莫过于‘等同原则’的适用”。12002年度美国影响最大的知识产权案———Festo公司诉SHOKETSU金属制造株式会社案,更使其成为关注的焦点。连近期广受国人关注的号称海外知识产权诉讼第一大案———思科诉“华为”案,恐怕最后也不得不援引等同原则。2等同原则(DoctrineofEquivalents)是美国法院在专利侵权的审判实践中提出来的一项原则。在过去两个世纪中,美国各级法院的众多判例扮演着等同原则的诠释者的角色,通过一系列判例确立了等同原则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地位。3梳理这些经典判例,了解等同原…  相似文献   

6.
美国专利法中,先发明制度等专利审查程序、专利法的实质性条款等与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有诸多不同,而美国科技和专利的高度繁荣、美国专利局强大的检索程序以及英语母语的使用,使了解及合理借鉴美国专利法及美国的专利审查信息对于我国专利发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过程中,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是非常需要技巧的,既要满足专利法和专利细则的各项形式规定,还要为申请人争取最大的保护范围,又要保证不能超过说明书的原始记载内容,同时最好还要为后续的程序,比如审查意见答复及复审等程序保留修改的空间。因此笔  相似文献   

8.
林晓云 《知识产权》2003,13(5):57-61
提起知识产权,通常人们首先想到是有关文学艺术、音像影视作品的版权,其次想到的也许是有关高精复杂技术的专利。但实际上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是有关日用品的商标,这些日用品的品牌不仅受到商标法的保护,而且其包装与外观设计本身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受到版权法、专利法及商标法的保护。当然,这种保护并不仅限于日用品,还应该包括所有工业品的外观设计(industrialdesigns)。这里所说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包括锅碗瓢盆、家用电器、自行车、汽车,乃至机器设备等一切工业制品及日用品的外形设计。在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  相似文献   

9.
反向等同原则——美国专利字面侵权抗辩的利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司法实践上对电子、纳米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专利侵权纠纷进行分析,特别是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Texas Instruments案的裁决为例,辨析了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字面(表面)侵权、等同原则以及反向等同原则和技术可实施性对字面侵权的限制,并建议可以在司法实践中更多地适用反向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有句话,"六十年一甲子",即每六十年,天干地支轮回一次。六十年来,科技发展迅速,六十年前的一些科幻现在已经成真。美国国会最后一次修改专利法已经是60年前的事情了,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许美国人在心理上也倾向于做一些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专利侵权判定中,等同是指技术特征之间的等同.在进行等同判定之前应当先以司法政策为指引,结合个案案情确定合理的宽严标准.具体判定时应当首先对技术特征作准确划分与解释,然后严格遵循“三基本一无需”规则逐一对比.对于功能性特征应适用特别法则.方法专利的等同判定也存在特别之处.在符合禁止反悔规则、特意排除规则、捐献规则、不保护现有技术原则的情形下,等同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何晓平 《法学杂志》2012,33(7):165-170
虽然专利等同侵权理论已经得到普遍确认,但对等同侵权判定时间点的选择却各不相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曾经出现了专利申请日、专利公开日、专利授权日、侵权行为日等不同标准。相对而言,侵权行为日标准不仅没有损害专利权利要求的告知功能,而且能够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因而是一种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专利法国际协调看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光清 《知识产权》2003,13(3):54-59
专利法国际协调已经成为专利制度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在专利法国际协调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方向,以应对新世纪知识产权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一、 历次专利法国际协调与美国专利法的发展1.巴黎公约和美国专利法自1474年第一部专利法在威尼斯共和国诞生以后,专利法的概念很快从威尼斯传向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欧洲各国。由于各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  相似文献   

14.
尽管美国关于司法审查的文章汗牛充栋,19世纪著名美国宪法学教授赛尔的这篇文章可以不夸张地说是所有这类文章中的第一篇,也是这个领域中每一个学者的必读文献。在这篇经典论文中,赛尔教授详尽论证了司法审查的依据、范围和方法。他虽然接受了司法审查的合宪性,但认为司法权必须被严格限制于适合其行使的范围内,并只在非同寻常的情况下才行使这项非同寻常的权力。尽管成于19世纪末期,本文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和论点。自本文之后,严格解释主义成为美国司法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尤其是经过联邦第二巡回区的汉德法官(J.LearnedHand)等一批杰出法学家的发扬光大,赛尔教授的学说不仅后继有人,甚至可以说在今天偏向温和保守的联邦最高法院获得了一种主流学派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刑法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可分为规范性刑法解释和适用性刑法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可分为刑法学理解释与刑法任意解释;规范性刑法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刑法条文作出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释,分为刑法立法解释和刑法司法解释.适用性刑法解释,即法官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依法行使刑事司法权,结合具体案件针对刑法条文作出的对相对人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学》2016,(3):124-136
文化辩护是随着美国移民增加和文化多元凸显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刑事辩护。二十多年来,美国法律学者中赞成者与反对者对文化辩护各执一词。从美国司法实践来看,赞成者的观点逐渐被部分法院接受,一些州法院甚至联邦法院在刑事案件中采纳了文化证据。文化辩护现在还不是一种独立、正式的辩护类型,往往是与传统类型的辩护结合使用。文化证据既可以在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中起作用,也可能在执行程序中发挥作用。文化辩护可以在辩诉交易中降低控方指控或在审判中使被告人获得轻罪甚至无罪判决,还可能导致被执行人提前假释。文化辩护的案件处理过程中,关于文化的专家证言起着关键作用。美国刑法中的文化辩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完善我国相关的辩护制度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美合同法中"错误陈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燕红 《法学杂志》2003,24(6):65-67
陈述与错误陈述是英美合同中彼此相关的一对重要概念,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效力及对合同的控制管理.所谓陈述是指打算同另一方订立契约的一方所作的口头或书面声明,这种声明旨在使另一方订立契约,也是另一方就其所洽谈的合同条款做出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该种声明本身不是契约条款.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专利法>的修改往往不都是回应专利司法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其中另有原因.但专利法修改会吸收一些成熟的司法经验,会给司法带来一些挑战,也会带来一些未预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李轩 《知识产权》2006,16(6):77-81
基因序列专利保护范围如何设定是当前生物科技专利领域的争论焦点之一。专利保护范围决定着专利垄断权的实际价值。瑞士新近修改专利法,对基因序列保护增设限制条款。作为欧洲生物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瑞士此举显得颇不寻常。为什么基因保护倍受瞩目?基因序列与其它专利保护客体本质差异何在?为什么瑞士对此加以限制?其立法考量如何?其理论及实证根基何在?对中国未来立法取向又有何启示?本文从法律、经济学与技术视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