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媒介化”可归因两方面:一是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当时的市民生活;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市民生活中,各种各样媒介物已经成为必需品。电灯、照片、报纸、电话、电车、无线电等媒介物在张爱玲的作品文本中,充当作品文本的材料元素。另一方面,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媒介物和小说人物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决定了媒介在小说文本中成为“隐性叙述者”,参与了一个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的“讲述行为”。以电灯为例:电灯在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构造了一个光影空间。空间能承载一种记忆:历史的记忆、心灵的记忆、生命的记忆。人的感知沿着记…  相似文献   

2.
吴培显  赵林 《理论学刊》2006,(10):109-113
中国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被超越。如果说,新时期之初爱情主题的回归仅是对传统“载体化”爱情书写模式的接续,那么,向生命本真逼近的创作取向已标志着当代爱情主题的新突破。首先,它表现在对爱情主题浮泛化和单一化倾向的超越上,是爱情书写与历史、文化、生命意识的有机融合;其次,以“情欲还原”为原动力的“回到爱情自身”的爱情书写,是其拓展的另一突出体现;第三,爱情主题深化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是爱情的凡俗化和世俗生存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安忆 《前线》1999,(11)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爱读大部头小说,当时有名的《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红旗谱》,还有苏联小说《青年近卫军》、《我的儿子》、《古丽雅的道路》等都是案头心爱之物,而“复读”就是从那时起积累形成的一种读书习惯。我并非有意要创造一种什么“读书法”,只是从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急性子开始的无意的做法,到后来发展成有意的阅读方法。要上学,要工作,又爱读小说,在时间卜未得有些矛盾。翻开厚厚的一本小说,认真地看下去,怕不得半个月二十天才能看完,可真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于是看了开头就去翻结尾,中…  相似文献   

4.
张敬梅 《理论学刊》2004,2(5):77-79
《旧唐书》中有上清派宗师传授“正一之法”的记载,这是历史的事实,还是作者的错误?本文通过引证相关道教史料证明:之所以有上清宗师传“正一之法”之说,是因为在唐代上清派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道派从天师道中脱离出来;上清派所传经典严格地说不是单纯的上清经或正一经,而是包括二者在内的三洞真经。  相似文献   

5.
正读此书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一方面,作者对唐代小说(唐传奇)的解读溢出了所谓的"文学史",虽为一家之言,充满了各种脑洞,但就是在这些脑洞中,种种世情人性的面具被作者近乎粗鲁地撕扯下来,并穿插以当下社会的隐喻性调侃,读来颇有一番辛辣的滋味。另一方面,作者熟谙时下流行的话语体系,文风看似放诞不羁,实则细致严谨,对于唐代的门阀观念、科举制度、藩镇割据、阶层跨越等历史细节有着翔实的考证,因此又可作为史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唐代三大传奇之一的《莺莺传》,在漫长的文学批评史中,研究者们多把焦点定位在造成这出爱情悲剧的原因上。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看法:第一,唐代门阀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文人"热衷仕宦"的心理。以陈寅恪、王季思为代表,认为由于崔莺莺家道不振,无法提供张生追求仕宦所需的权势,由此造成二人分手。第二,张生的性格因素。姚瑾的《试论〈莺莺传〉崔张离异的原因与性质》认为张生性格中还存在着轻视女性,甚至视女性为玩物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开始小说创作已是“五四”落潮时期 ,当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已处于沉寂之时 ,丁玲以其卓越的抒情才能在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 ,① 给女性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她的早期小说创作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大多写的是“五四”以后到“五卅”前夕女知识青年的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 ,作者那种敏锐冷静的观察视点 ,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 ,独特新颖的人物系列和审美特征 ,都是真正的“女性写真” ,浸透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 ,深印着中国现代女性探索自身生…  相似文献   

8.
谢海平 《理论学刊》2004,1(5):114-115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化的抒情小说,结构散漫,主要以氛围和人物情感来营造、结构全篇;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作为抒情小说的《呼兰河传》,通篇弥漫着凄婉寂寞的情绪,体现了萧红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40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一部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传播到了国外。这部以解放初期反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曾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这就是《一双绣花鞋》。这部小说从1958年创作完稿到2002年正式出版,历经劫难,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笔者走访了该书的作者、年近八旬的况浩文先生,了解到许多发生在“绣花鞋”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儒将萧克     
萧克是一位儒将,正如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所言:“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1991年,萧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夏衍称之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之所以“奇”,主要有三个因素:初稿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小说出版前就油印了两次,受到过两次批判;书稿从创作到出版,用了漫长的50多年时间。这在中外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0,(1):49-49
在唐代中期,传奇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众多的传奇名家中,"陇西三李"即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的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李朝威李朝威,生平无可考。从他的名篇《柳毅传》结尾处的一段话来看,其创  相似文献   

12.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传》这篇寓言中提到的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当年,在长安西丰乐乡有一个外号叫橐的人,他种的树成活率高,而且又长  相似文献   

13.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传》这篇寓言中提到的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当年,在长安西丰乐乡有一个外号叫橐的人,他种的树成活率高,而且又长  相似文献   

14.
明红 《党史博采》2003,(9):30-32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者高玉宝,相信读者一定不会陌生。1949年-1951年,文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出版。仅汉文版一种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在我国出版史上,除了领袖“选集”与“字典”,几乎没有哪本小说拥有如此高额印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那些“另类”、“美女”、“武侠”和“戏说”类的小说充斥书店书摊,离文学作品教育人娱乐人的宗旨差之十万八千里。最近有幸看到宗安、宗勇两位作者合作的长篇小说《良心的呼唤》,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完之后,感到这是一本真正的严肃小说,是启迪人、教化人的好作品。我说这是一部好小说,主要理由是小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良心”。小说的提法和写法不寻常。按传统规范,小说创作应当情节离奇、寓意深藏,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良心的呼唤》却一反传统,它不仅保持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又能直宣主题,令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6.
寻找刘流     
华勇 《党史纵横》2005,(12):43-49
他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评书”,他刻画的传奇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他曾是文武双全出生入死的钢铁战士,他也是笔下风云挥书战争画卷的激情作家。然而,他却命运坎坷鲜为人知,身后经典名著不能被写进他的悼词之中,文学史册中亦名不经传。他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命历程与人生传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刘流这个名字,曾经长时间地困扰着我,也激动着我。和我一样,很多人并不太熟悉刘流这个名字,但是提起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知道的人一定不少。刘流,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畅销名著作者1958年,一部采用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7.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代表是德莱塞,这不仅因为德莱塞的小说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品中成就最高者,也因为德莱塞从创作之初到最后逝世,他的绝大部分小说基本上都在运用自然主义的方法。美国学者斯皮勒说:“由于有了德莱塞,自然主义在美国才变成了与风靡中部欧洲各国文学的那场运动合一的运动。”[1] (P167) 而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布拉伯雷在其所著的《现代美国长篇小说》一书中说:“事实上,正是在《嘉莉妹妹》问世和《美国悲剧》出现之间这段时间里,自然主义变成了美国小说的一种稳定的创作方法。”[2 ] (P2 6) 这些重要的议论对于认识美国的…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20,(1):I0004-I0004
美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教人对天地万物之美和艺术与生活之美有敏锐而丰富的感知能力,拭亮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澄明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把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审美心境的获得。唐代有位庞蕴居士说过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禅语,形象地表达出“处于审美心境”的人的生命状态。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山川好雪之美让我们对此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画中崇山茂林,气势磅礴,雪映寒舍,宁静悠远。明代画家董其昌评价道:“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他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有回忆。他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确,就《三国演义》而言,在好些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反映在他后来的言行中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20.
蔡杰 《党史博览》2001,(8):50-53
“文化大革命”前几年,文化界即开始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许多以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电影、戏剧纷纷遭到批判,帝王将相更不能在新作品中占有位置。然而,姚雪垠的《李自成》正是逆着当时的思潮创作的,书中第一卷一开始就写崇祯皇帝这个令人难忘的悲剧人物,在第一个单元中就写出后妃、宫女、太监、文武大臣等等。毛泽东所批评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书中全写了,还写了封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牛金星等。按照常理讲,《李自成》同当时的形势相悖,应当视为“大毒草”。然而,世界上有些事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出现。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文艺路线”首当其冲。恰在这时,毛泽东怀着极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