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和以物化为表征的生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自反性,使劳动现代性取代资本现代性成为历史必然。劳动现代性重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摆脱资本的奴役,从异化劳动回归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扮演着革命主体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现代性的主导力量。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遵循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和劳动现代性重建的阐释路径,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资本现代性的拯救方案,实现了对资本现代性的主体、动力、社会和品性的重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实际指称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现代性。马克思立足其唯物史观,结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现代性,除了表现在理性和主体性精神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存在层面即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实状况,也即人的“异化”、“物的依赖性”的现实状况,其深层本质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恰好溢出了现代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其产生之时就已被深深地嵌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在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嬗变之中,现代性内发于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展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在当前中国艰难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中,重温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思想,对于重构当代中国现代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不可遏制追求普遍性的本性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人们只能利用资本所创造的文明财富,才可能消灭资本。那种离开资本自身的历史发展和积累,而想消灭资本的行为是荒唐的。资本主义与资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完全一致,资本主要是经济基础或者部分经济运作的形式。近现代以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就是资本追求普遍性的实现形式。落后国家不一定经过资本主义,但是它却无法避免资本不可遏制追求普遍性的欲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新的形式实现资本的普遍性,完成资本发展的历史容量,最终积累消灭资本的历史力量,积累进入更高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总结社会主义近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作出的唯一科学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起源的分析主要从生产过程入手,把资本和劳动力作为资本主义产生的两个必要的前提。马克斯·韦伯则主要是从精神因素的具体生成和历史效果入手,把新教伦理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成变量,认为是它具体生成了现代资本主义;桑巴特把市场消费驱力作为资本主义生发的依托和动力;齐美尔凭借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对文化社会学所关注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文化基础及其危机作出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8.
从劳动异化到商品异化再到符号消费的异化,这个过程其内在逻辑是劳动的异化决定了商品的异化,劳动异化是生产环节中的发生的异化;消费异化是消费环节中发生的异化现象,商品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对象,发生异化,同时商品异化为资本,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探讨的骨架。在被生产与消费全面操控的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体系在马克思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上发生了全面异化,社会成为非人的存在,这是资本主义至今也没有解开的症结。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受到异化的符号的统治,发展成为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异化的更全面的人:从劳动至消费甚至人的思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消费社会中,消费由对实际产品的消耗延伸至对产品所负载的意义和符号的消耗,需求也由对实体产品功能的需求而延伸至对其所承载的意义的需求。由于"心理贫困"的存在,需求转变成了欲望。消费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本逻辑对利润追求的无限性成为设计异化的根本原因。在这双重压力下,本应为人类更好生活服务的设计异化为为消费欲望和资本利润服务,而这种异化造成的最为明显的后果是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设计成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13.
论资本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声 《新视野》2015,(2):14-20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居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逻辑是资本所呈现出的反映资本主义客观现实活动的内在联系、运行轨迹、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资本逻辑表现为作为表现形态的资本本性的逻辑展开、作为本质形态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逻辑发展和作为发展形态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逻辑运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三种形态的辩证合成,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成历史、矛盾困境和发展趋势,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是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关于资本逻辑的正确理解与科学定位是理解《资本论》的重要突破口,其中,资本逻辑的“双重性”是理解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深入探析资本逻辑在形成、演进、矛盾以及价值等方面的逻辑表征,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资本逻辑的“双重性”,真正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和发展态势,更好地将资本逻辑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新时代,既要利用好资本逻辑,充分发挥资本逻辑的正向效应,也要限制资本逻辑的负面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超越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5.
资本创造文化、促进人的发展,也必然性地摧毁文化、造成人的倒退。这构成资本文化逻辑的悖论。自由时间是资本创造文化的前提和归宿,创造文明是资本创造文化的逻辑主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资本创造文化的关键因素。从消费角度看,文化资本是实现消费扩张的重要前提,它的"价值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张,消解文化的精神价值。从生产角度看,生产力以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三种倾向间接消解文化,又以生产能力丧失的方式直接摧毁文化。对于资本文化逻辑,利用和发展其积极方面,引导及规制其消极部分,在扬弃资本文化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主体性文化,走出逻辑悖论、破解资本迷局,助力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12)
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在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推展。在质料层上,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理念层上,现代性用"元叙事"的宏大话语为人们勾勒出解放的美好图景;然而在制度层上,现代性为人们展示的却是一条"资本逻辑",这就导致了精神图景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构成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深层悖论。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颠覆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以达到对现代性解放逻辑的双重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逻辑的虚无本性,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18.
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亨利·列菲伏尔在继承、发展、参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展开了分析和批判。在空间生产与资本的关系层面,他指出,空间本质上是资本,是商品;空间生产是转移资本主义矛盾的手段,是当代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和生存的根本原因。在空间生产的政治性层面,他指出,空间生产是权力逞能和意识形态竞争的场所,是各类矛盾冲突和阶级斗争的聚集地。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层面,他分析了空间生产的全球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空间生产的同质化趋势。他的开创性、现实性和鲜明的批判立场,是对学术界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逻辑是关于资本运作的客观规律,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逻辑具有两面性,即文明性和破坏性。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过程的分离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我们应该反思资本逻辑,既要认识到资本逻辑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界限,也要看到资本逻辑的合理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借助资本逻辑的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一种标志着人类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现代化”是这一进程的核心问题,其他各领域的现代化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通过对两种现代化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现代化由资本主导,其现实逻辑是资本的逻辑,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资本通过增殖和拓殖形塑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在客观上生产出了现代化的成果并固化了现代化的全球剥削体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利用了资本这一生产要素,以人民至上、和平崛起的现实逻辑打破了资本的固有逻辑,既发挥了资本的积极作用又遏制了资本的消极作用,实现了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并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