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东伊斯兰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埃及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早着手现代化的国家,亦是该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埃及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埃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轨迹,总结其现代化进程所面临诸多挫折困难的原因、教训和启示,有利于我们认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多元化和公民化等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为中东地区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坛上的重大政治事件。1953年6月26日,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部长的贝利亚,突然被秘密逮捕,随后被苏联当局指控“反党、反国家罪行”并被枪毙。苏联当局对“贝利亚事件”的正统说法沿用了近半个世纪。“贝利亚事件”的真实面目鲜为人知,实际上,当年的指控是凭空捏造的,存在罪名不符的问题,它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论埃及混合法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法庭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为攫取司法权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司法机构。埃及的混合法庭从 1 875年设立 ,到 1 949年被撤消 ,历时 74年 ,历经埃及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混合法庭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化的烙印 ,沦为西方列强侵略、统治埃及的工具。另一方面 ,混合法庭可以说是个“国际法院” ,是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的“试验场” ,体现了外来法和本土法的有机调和 ;混合法庭又可以说是埃及法制近代化的“催化剂” ,它促进了埃及近代司法体制的建立 ,改变了普通埃及人的诉讼观念 ,对埃及近代法典的编纂起到了推动作用。混合法庭独特的法律实践在客观上促进了埃及司法的进步 ,为埃及法制近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8月13日俄罗斯北方舰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军事演习中失事,沉入巴伦支海海底。这一事件不仅震惊整个俄罗斯,也引起全球瞩目。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与东北亚地区间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2,(1):55-57,61
恐怖主义在世纪交替之际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带有“宗教战争”的色彩,这就注定了要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9·11”事件引发的东北亚地区间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对该地区政局的影响,可以被看作是全球政治舞台上大国关系调整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相似文献   

7.
(上接2002年第12期) 三、"9·11"恐怖袭击前后的东南亚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种力量--二十年里第五次严重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危机.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也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15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对外贸易额中对美贸易居突出重要的位置。去年“9.11”事件前,美、日、欧盟经济低迷,使得复苏中的东南亚经济增长受阻。对此,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刺激增长,另一方面也寄望美国经济第四季度能有所起色。然而震世惊人的“9.11”事件的发生,无疑使东南亚经济又受到重创。  相似文献   

9.
李睿恒 《亚非纵横》2015,(2):90-101,123,127,128
从1952年革命到近年来的埃及变局,军人一直在埃及政坛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军人干政已成为埃及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究其根本,乃是埃及仍处于泛政治化的普力夺社会结构之中,从而为军人干政提供了合适的温床。本文旨在借助政治学中的普力夺(Praetorian)社会理论,对当代埃及不同时期中的军人干政现象做出原因解析及评价,并分析当前塞西政权破除埃及社会普力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领土争端、民族纷争、宗教冲突以及势力范围的划分,仍是人们干戈相向的几大动因,但这些传统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与攫取资源、争夺市场、资本控制、贸易制裁等经济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甚至让位于这些因素,形成威胁某个或某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新形态.这类形态从外观上看可能毫无军事色彩,因而被某些观察家称为‘亚战争'或‘类战争',但其在所攻击的领域里造成的损毁,却绝不亚于一场纯军事战争."  相似文献   

11.
同欧、美、澳等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受国情的影响,日本曾一直是严格控制外侨居留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开始对留学生学成以后在国内的就业采取了开放的政策。1990年日本修改《入管法》,鼓励学有专长的外国留学生在日就职。在日外国移民人数也从当时的128万,增加到2003年的168万。其中,来自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高居榜首。在日华侨华人从1990的19万,增加到目前的60万①。以新生代②和新移民③为主的新一代华人在日本的迅速崛起,不仅给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希望,也给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一、在日新一代华人的数量和规模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特点和动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涵盖之广阔,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前景之广阔,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亮点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该组织于1992年通过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计划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计划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1997年底  相似文献   

13.
俄国十月革命后,日苏在武装干涉革命和反干涉交锋中引发了庙街事件。为解决庙街事件,日苏双方进行了多次艰苦的谈判。苏联政府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的经济优势,最终迫使日本作出让步,圆满解决了庙街事件。庙街事件的解决为日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越南高台教自诞生以来,在越南新闻界和思想界曾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高台教诞生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众多主、客观因素入手,对高台教产生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原因作出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Since the emergence of nuclear issu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1990s,the process of denuclearization has been unfolding,but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in promoting abandonment of nuclear weapons by the DPRK and reestablishing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Gradually,the overall situation on the peninsula has worsened into an overall trend of deterioration.Especially since 2016,confrontation has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situation on the peninsula and the sharp increase of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6.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7.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城市化 ①(urbanization)成为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各国都经历了一个城市人口快速扩张的时期 :城市人口不断上升 ,比例不断提高。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由20世纪60年代的22.7% ,70年代的25%上升到80年代的28.4%和90年代的35.5%。印尼从60年代的16%上升到90年代的35.4% ,马来西亚从26.6%上升到53.7% ,菲律宾从30.3%上升到54.2%等 ,其中新加坡上升得最快 ,在60年代就达到100%。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具体增长情况详见表1。但是从横向比较 ,东南亚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与1995年…  相似文献   

18.
李兴 《东北亚论坛》2011,20(3):29-35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其外交特点是:重视独联体,调整政策但区别对待;重视东方,中印平衡;对西方继续强硬但不破裂,进而改善,对美欧有所区别;利用俄优势,重视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军事外交和大国外交;对国际事务提出很多新观点、新建议,使政府在实施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分量加重。其原因既有俄罗斯国力上升,也有国内的梅普组合因素,还有国际上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今后梅德韦杰夫外交将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能源外交和军事发展。对华将继续友好,战略借重加大,但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对西方关系上,在继承普京时期强硬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善、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演变原因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发展迅速 ,其中有马国内的原因 ,也有国际上的一些因素促成 ,使得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总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 ,华人经济具有了本地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特点 ,但华人经济也存在着经济活动缺乏透明度、家族统治色彩较浓、盲目扩张、负债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征宇 《国际观察》2006,8(3):70-78
1958-1962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是60年代美苏冷战高潮的一个主要标志,而有关苏联发动这场危机的原因问题则又是研究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苏联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迫使西方国家正式承认两个德国,而苏联之所以发动这场危机则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即美国对联邦德国追求重新统一的支持给苏联带来的不安全感,联邦德国的事态发展对苏联造成的现实威胁及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个人影响.本文指出,这场危机生动地表明了在冷战背景下那种由美苏间的相互疑惧而必然造成的"安全两难"局面给世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给后人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