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陈如  曹源 《唯实》2010,(3):74-77
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法律制度的缺失、政府的全面渗透以及社会的消极影响,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应从慈善组织的规范性与专业化,政府扶持的外部性与法制化,社会引导的开放性与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何为",总结了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重要性的探讨以及关于公信力在慈善组织运行中的功能分析;二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何在",集中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国内外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做出的评价以及评价标准,重点阐述慈善组织公信力测量维度的争论;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何来",这部分整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公信力如何建构的介绍,也有关于面临信任危机的慈善组织如何重建公信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慈善组织公信力维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对待特别是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是要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二是要正确发挥政府与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芸 《学习月刊》2011,(11):29-30
众所周知,慈善组织是传播慈善和仁爱的组织,道德和公信是慈善组织的基本支撑点。然而,中国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严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良性发展。如何完善中国慈  相似文献   

5.
韩兆柱  赵洁 《学习论坛》2020,(10):75-83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生存发展之基,关乎整个慈善事业的兴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多起慈善负面事件见诸报端,导致慈善组织陷入公信力危机。现阶段,政府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管理措施在促进公众参与和强化政府监督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也暴露出非政府主体参与混乱、政府内部协调乏力、监管碎片化、信息公开不足等问题。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建立多元主体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在协调沟通中促进信息交换、建立信任、达成共识,为化解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治理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此次研究从优化网络化治理的生态环境、促进多元参与主体优势互补、完善慈善组织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四个角度提出优化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网络化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组织具有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公益性等特性,决定了它更易于获取公众的认可与信任。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在监管机制、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拷问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事件时有发生,“郭关关事件”的负面效应延续至今,社会组织面临信任危机。所以,必须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升公信力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宁  李阳 《唯实》2010,(10):45-48
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配置资源分别有其效率缺乏和公平缺失的先天不足。在新的资源配置体制中,非营利组织能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地弥补前两者的缺陷。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困难重重。破解其瓶颈之困应以提升其公信力为突破口,因提升公信力能够弱化政府规制,优化制度环境,扭转观念偏差,激发志愿意识,缓解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如何适应我国慈善事业做强、做大的现实需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制建设和能有效激励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方式。当下要着力内抓规范管理、外树良好形象,以显著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众参与度、慈善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内在活力及组织创新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如何适应我国慈善事业做强、做大的现实需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制建设和能有效激励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方式。当下要着力内抓规范管理、外树良好形象,以显著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众参与度、慈善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内在活力及组织创新力。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政治文化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承载着道德愿景的慈善组织的诚信建设对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慈善的现代转型和慈善组织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慈善组织增强自身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慈善组织诚信建设面临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社会监督不畅、行业自律不足、自身建设不力等方面的挑战。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入第三方机构、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发挥慈善联合会和行业协会的公益自律功能;采用自治结构、提高透明度、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等方式加强慈善组织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潮》2007,(6)
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古代中国,救助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始终是国家。在这样的前提下,古代慈善组织从萌芽到成型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宗教组织发展阶段、家族事业发展阶段和民间组织发展阶段。研究古代慈善组织的发展对于今天我们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组织是进行或开展慈善活动的机构,必须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福利与服务的机构。它是非政府组织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具有慈善福利思想和服务特征的机构都属于慈善组织。国家的一些机构,虽然有社会服务特征,但因为属于国家财政的范畴,就不能成为慈善组织。所以,只有那些以慈善为目标并承担慈善功能的非营利的民间组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14.
15.
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是地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和谐的重保障。而实践中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以民为本行政理念缺乏、行政行为不规范、价值取向有时背离公共利益等现象,究其原因主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及政府自身因素的影响。公共治理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策可信度;规范地方政府治理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引导社会组织合理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慈善信息不透明似乎阻碍着中国慈善业的前进步伐。而西方国家有着成熟的慈善文化、慈善机构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公众不必担心自己的善款不能被善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西方国家慈善机构的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公共慈善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龚咏梅 《学习月刊》2012,(24):37-38
慈善事业由慈善文化、慈善制度、慈善组织等综合构成.慈善文化则是决定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慈善发展之路可谓崎岖不平。作为慈善的运行主体——慈善组织.所遭遇的发展困境不可小视.一个“郭美美”事件就能将艰苦创立起来的慈善事业即刻陷入公信力危机之中。究其根源.中西慈善文化的差异及其在当今中西文化融合大背景下产生的文化摩擦与文化碰撞.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苗文文 《求实》2013,(Z1):29-30
<正>作为对弱者关爱与帮助的慈善,尤其是民间的慈善活动,协助政府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围绕着政府的角色定位展开的,只有明确了政府职责,才能更好地解决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中国慈善组织朝着更快速、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驱动下,我国社会的"信用"危机越来越明显。2001年的《山西晚报》新闻侵权案件掀开了信用权维权的第一幕,2011年的"郭美美"案件更引起大家对慈善活动中信用问题的关注。但我国现行立法却未对信用权问题做出明确有效的规定。面对我国信用侵权的侵害事实,如何界定信用权的法律属性、明确信用权的权利内容、完善信用信息的征信程序,也成为进行信用权法律维护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更是顺应我国《人格权法》立法发展需求,完善我国慈善活动中信用权保障的重要举措,成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