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遵守法律规范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法治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了公民的守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重理论思辨轻实证研究、经验性研究路径单一、国际视野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我国守法研究的经验积累和发展。描述性守法行为分析路径整合了现有三种研究路径即内源性路径、外源性路径、过程性路径的研究优势,克服了这三种研究路径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可以满足我国对守法研究的两点需要。该路径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把守法概念操作化为守法行为、过程性视角以及行为主体的视角。该路径是一个既站在国际守法研究前沿,有利于与国际守法研究对话,又适用于中国现实情况的守法新研究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守法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守法是法律实施的首要环节,守法程度对国家立法与法律实施有着重要的说明意义.守法行为中的成本支出决定着组织和个人在是否守法问题上的行为选择.从成本支出的视角看,如果把守法看作一项法律义务和法律行为,根据权利义务平等的原则,其中存在着相应的国家义务.立法和相关的制度设计、乃至组织执法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守法与守法成本之间的"反比例关系",通过降低守法成本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推动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执法者守法是实行法治的关键所在,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律的规定作为或不作为。以此为基点,本文分析了行政执法主体在守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妨碍守法、守法精神形成的原因,从中得出行政主体守法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严"不足以法治。海关执法监管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需要做好守法促进工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海关都奉行威权执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权力本位、惩罚导向和唯我独白。近年来,海关也开展了一些客观上有守法促进效果的工作,譬如:法制宣传、公共传播和沟通、政策调研和贸易便利化等,但远远不够。基于相关理论思考和国外海关守法促进经验,本文最后提出了五方面的政策建议:摒弃极化认识,重视守法促进;法规政策设计过程公开化、民主化;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守法成本;区别对待不同的执法对象;改善海关形象,提升公信度。  相似文献   

5.
理性守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守法问题既是法治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法治实现的基本途径。“法律效力”、“法律功能”、“法律制裁”与守法具有内在关联性,应当树立以主体对法律效力的内心认同为逻辑前提,以主体对法律功能的现实需要为现实动力,以法律制裁的辅助运用为必要保障的“理性守法观”。  相似文献   

6.
任何法律都应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法治行为,而且决定着法治的实效。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学理论及其法治传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同时还必须增强政府部门的执法素质和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章从建立民主法治着眼,就立法、执法、守法几个方面阐述自己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8.
继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民主法治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都应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9.
敬畏法律的文化自觉是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知之明"。敬畏法律文化自觉在塑造个体的法治价值观、积极守法精神,及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凝聚、规范作用。培养敬畏法律文化自觉要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教惩并举,积极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哲学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将主体性应用到守法实践,是实现全民守法的重要途径.而对主体性守法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主体性与守法,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主体性守法的涵义、本质、特质及其与法律强制力的关系如何,从而为全民守法打下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主体行为控制必须履行法治原则。青少年主体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辩证统一 ,能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控制创造积极的条件 ,并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民守法的概念.如何做到全民学法懂法守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知法是前提 法律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在公民生活中随处可见.做到全民守法,必须做到全民知法. 不知法的危害.一是制约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在法治时代,越是知法、懂法的人,越容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相反,越是不懂法的人,就越忽视法治的作用,越容易触犯法律.二是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地方是突发疫情防控的实施者,地方治理奉法,疫情防控治理效能就显著。疫情的突发应急性要求地方治理打破常规治理思维,甚至采取超常规治理措施,而这些措施一旦使用不当,公民人权保障和国家法治秩序就会面临威胁,鉴于此,有立法权限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须加强属地疫情防控的预防性立法;地方政府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强化疫情防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地方各级司法机关严惩涉疫情犯罪须坚持主客观统一原则,警惕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强化疫情防控公众守法意识的培育,以"两个区分"提升公众"知法"能力,以良善社会政策促进公众"守法"自觉。  相似文献   

14.
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关系到公民的知法、守法、用法,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受传统儒家文化、欠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优化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法律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性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公民参与司法既能主张和维护权益,又有利于法院裁决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公民积极守法是获得自由与利益的前提,同时也是对法治秩序的自觉维护。公民通过法律监督防止和限制权力的滥用,增强权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法治政府建设是由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国际的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社会生态环境视角看,必须正确处理好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与执政党的依法执政、上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权力机关的依法行权、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民众的守法意识等相互关系,才能有效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随着法治国家的思想入宪,学界通说对依法治国的标志可以概括为立法上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执法上要有严格的执法制度,司法上要有公正的司法制度,守法上要有健全的公民法治意识,但随着理论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法治标志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应从这些新的趋势中探求法治标志的新动态,以期完善法治标志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吕廷君 《理论前沿》2005,(12):25-26
传统守法观念只强调守法的客观条件,而没有看到守法的主观条件和与此相关的客观条件的改善。守法的主观条件就是如何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守法观念,从而增强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并最终形成人们对法律规则的信仰和倚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从确立法律规则入手。  相似文献   

20.
法治社会具有日常状态与紧急状态两幅面孔。当社会进入紧急状态,公民的行为策略会改变,遵守法律将变得困难。这是由人类的思维机制与认知倾向决定的。人类拥有快速但不准确的“系统一”与缓慢但可靠的“系统二”两套决策机制,在面对紧急状态时大量的情绪刺激会让“系统一”控制决策支配权,而信息过载也会限制“系统二”的监督与预警作用。因此,紧急状态下的个体决策者总是运用“系统一”进行行为选择。“系统一”采用启发式判断,有限时间内的决策往往存在各种认知偏差,导致人的行为与守法的要求背道而驰。正视这些违法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通过事前建立完善应急措施与事中规范宣传报道,按照认知规律办事能够较好地减少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