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新  刘堂灯 《学理论》2012,(7):149-150,156
当前我国处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网络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对于民意的征求也应适当地采取网络投票、提问等方式。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公共平台。因此,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很大的压力,并且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所以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网络已成为公众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舆情给政府的决策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可以避免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可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3G时代,手机网络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手机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甘忠涛 《学理论》2012,(19):274-275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催生了自媒体的“迸发式”繁荣,萌生于社会话题的各类网络舆情层出不穷,且呈现出了点多、线长、面广等特征。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极易威胁或影响其教学管理秩序、社会公共形象、人才培育质量。因此,规避或化解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蝴蝶效应”,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徐建勋  王燕晓  罗慧 《学理论》2012,(25):158-159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徐中慧 《学理论》2014,(15):278-280,296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正悄然兴起。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研究,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入手,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以安徽某高校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为例发现网络舆情话题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及其传播新特征以及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9.
杜彧韬 《求知》2012,(9):38-39
作为公众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明确社会意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公众实现自身权利、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但有被极度"放大"的趋势,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改变以往的问题视角和单一的控制模式,在加强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正在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因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强互动性成为社会舆情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仍存在回应不足的现象。政府在回应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和可靠的知识来作为依据。本文从政府产生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内在驱动、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特点、内容等方面来对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建模,包括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从而为实现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挖掘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2,(3):1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论具有表达快捷、参与度高、涉及面广、超越常规媒体形式等特点,已成为新时期民间舆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的运行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说,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网络舆情具有形成情景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分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确引导舆情是信息化建设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发展,由互联网等新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近几年"躲猫猫"、"喝开水死"、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的涉警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炒作和迅速传播,更使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直面涉警网络舆情、加强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组织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往往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因势利导用好网络舆情“双刃剑”,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已成为组织工作面对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舆情信息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也成为直接影响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事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是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网络舆情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当前新疆社会稳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新疆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和制度已经迫在眉睫。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如下:建立畅通的数据流通制度和途径;培养互联网舆情监测师;建立第三方的舆情监测机构;与全国权威互联网舆情监测机构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
近些年互联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人们逐渐习惯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意见与建议。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可以拓宽信息来源、扩大参与主体、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决策认同度,但也存在民意代表性不足、民意表达具有随意性和非理性、网络具有"协同过滤性"、信息权分配不均等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民意,让其服务于公共决策,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健全网络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参与主体;引导网络舆论方向,规范网络议政环境;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完善民意调查机制,提升舆情把握水平。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