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中国当前是否需要立法确立沉默权制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沉默权,国内观点及其理由各不相同。实行沉默权制度,其实质是法治国家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的体现之一。我国沉默权的确立是大势所趋,但并非势在必行。立法确立沉默权是相当简单的事情,但要落实沉默权则要有相应的观念、环境、机制和规则,从此点来讲,沉默权的确立尚需时间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沉默权制度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物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米兰达规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沉默权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然后又出现了明显的“回潮”。沉默权制度可以分为默示沉默权制度和明示沉默权制度 ,还可以分为审判沉默权制度和审讯沉默权制度。中国现在需要完善的是默示的审判沉默权制度 ,但是不应采用明示的审讯沉默权制度 ,一个国家对沉默权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米兰达规则”的确立 ,标志着西方国家的沉默权制度发展到“峰巅” ,但后来又出现了“回潮”。沉默权制度可以分为默示沉默权制度和明示沉默权制度 ,还可以分为审判沉默权制度和审讯沉默权制度。中国现在需要完善的是默示的审判沉默权制度 ,但是不应采用明示的审讯沉默权制度。一个国家对沉默权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刑事沉默权体现的是重程序法轻实体法,实施沉默权并不能根治刑讯逼供。其实,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沉默权并不否认,不必引进沉默权。沉默权与如实供述两者是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与中国的刑事诉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沉默权与如实回答,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关系之辨析,探讨我国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理由及在现行法下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有利有弊.总起来讲,在我国建立相对沉默权制度很有必要.这种沉默权有三方面内容一是采取鼓励、支持犯罪嫌疑人坦白交待、如实陈述的措施;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三是沉默权应当运用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7.
中国应尽早建立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引入沉默权,是与国际接轨,迎合保护人权的世界潮流的需要,是解决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矛盾冲突,遏制刑讯逼供、提高审判效率的需要,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因为沉默权蕴含着程序正当、自白任意性、无罪推定等法治理念。承认沉默权,有助于人们的观念从“口供中心主义”向“证据裁判主义”转变,从片面强调惩罚犯罪向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方向转变。我国应建立相对沉默权制度,法律应对沉默的内容、沉默的主体、沉默权行使的方式、沉默权行使的例外与限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和鼓励供述机制。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不自证其罪 ,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的权利。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刑事诉讼立法上都规定了沉默权。采用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随着我国《宪法》的修正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应该相应引进沉默权制度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沉默权的发展变迁,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刑讯逼供的关系,中国刑事诉讼与美国刑事诉讼有关制度的比较,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平衡和人权的思考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在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的判决,使沉默权制度在美国得以最终确立,几十年来,沉默权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确立,沉默权已经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本文在分析沉默权的含义及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使沉默权在我国司法中能回归其本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与西方国家的沉默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默权与应当如实回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目前不应明确规定沉默权,但应承认沉默权状态的存在,待条件成熟时应确立沉默权制度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国际人权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构建沉默权制度,是刑事讼诉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必然要求。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借鉴两大法系有代表性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一个国家诉讼民主、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把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为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 ,要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制定鼓励陈述的措施 ,建立非自愿陈述的排除规则 ,建立特定案件沉默权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制度是一项旨在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刑事诉讼制度,它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了顺应世界诉讼民主化的发展、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和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在我国有必要确立沉默权制度.现今,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立法环境、思想观念、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基础已经具备,中国也完全能够确立此项制度.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是现代法制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沉默权在西方就是一项充满争议的制度,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引进沉默权原则,更是存在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我国应当确立有限沉默权原则。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即“不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制度的确立符合世界刑事程序制度发展的方向,是走向文明的标志。确立沉默权,有利于揭示全面案情,防止错案发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增强了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但在刑事正当程序方面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及不足。应借鉴英美法系的立法规定,增添"不受双重危险原则";承认"沉默权",注重"庭审中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18.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处于被司法机关审查状态的公民 ,可以自主地选择说话或不说话的方式表达其意志。沉默的表示应当视为以不作为的方式与司法机关合作 ,将正常行使沉默权纳入抗拒的范畴是不妥的。我国“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的传统政策应当修正为 :“坦白应当从宽 ,沉默受到保护 ,抗拒必须从严”。正确意义上的“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与沉默权并不矛盾。在保护人权的同时 ,必须强化国家的司法权 ,根据我国的国情 ,对沉默权应当予以必要的限制。当前 ,应当审慎地对刑诉法第93条进行修改 ,明确规定沉默权只能有限行使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规则是一条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 ,但我国现在确立沉默权规则 ,不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法的多元价值目标。当务之急是完善与“如实供述”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义务,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法律规定,在现代刑事诉讼中遭遇到多种规则与制度的挤压,比较我国与英国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不同的实效和对之截然相反的价值评判.因此,笔者主张保留并改造我国的如实供述义务,将其特定化或个别化从而置于沉默权的前提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