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限制并废止死刑是当今世界的趋势.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我国现阶段完全废除死刑并不现实,但对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并非严重的暴力犯罪废除死刑却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死刑是资格最老的刑罚之一,其历史至少和国家的历史一样漫长。死刑又是发育、成熟最早的刑罚,当其他刑罚还处于萌芽幼稚状态时,死刑即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死刑还是最早进入衰亡时期的刑罚之一,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死刑的生存便出现了危机。死刑存废之争已持续了二百多年,从我国刑法来看,死刑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死刑的适用还较为广泛。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死刑的设置与适用应极为慎重。对毒品犯罪的死刑使用应当予以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3.
死刑的存废历来有着较大的争论。在理性层面上,死刑终将走向消亡,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层面上,死刑存废问题的立论存有偏差,论据也有片面性。因此,决定死刑存废的根本因素在于人类的文明程度,即人类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国民确信程度。  相似文献   

4.
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作为刑罚内容,是刑罚体系中最古老、最严厉的刑罚方法,也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死刑的存与废众说纷纭。从死刑存废的依据,阐明废除死刑必备条件,结合现实和国情,提出"保留死刑,坚持少杀,防止滥杀"直至最终废除死刑,才是对待死刑存废的理性做法。在当前不宜全面废除死刑的环境下,完全可以考虑大幅度限制死刑适用的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死刑的适用。我们相信,今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将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以久,直到今天,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仍然是各执一词。本文站在死刑废除论的立场,分析了当前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对死刑制度的命运做出推测。最后,就目前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与死刑废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我国废除死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使死刑废除在我国成为一个“本土性”的问题。和谐社会的构筑不仅为我国废除死刑提供新的道义上的支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可供参考的时间表。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进入租税国家时代,税收立宪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逻辑结果,也是适应WTO规则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关于税收的规定、西方国家税收宪政理论和税收宪政实践来看,进行税收立宪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死刑严重侵犯了人权,要想发挥刑法人权保障机能必须废除死刑。但是,对人权渊源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作为西方舶来品的人权起源和发展得益于基督教,对于缺乏基督教信仰的中国来说,对人权的引进和借鉴必然受到本国内在机理的抵触与检滤。况且,西方国家的人权双重评价标准以及用人权普遍性模糊人权特殊性的做法警示我们人权具有政治性和易变性;即使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的主张者也认为生命权并非绝对不可剥夺,当它具有"最严重的罪行"的特质以及在遵循"最严格的刑事程序"基础上就可以被剥夺,这在《公民权利和政治国际公约》中已得以明确。因而,用人权攻讦死刑制度并非妥贴。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死刑存废之争。本文赞同彻底废除死刑的观点,但在完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欧美国家死刑存废理论争论及其实践的考察,我们认为只有对功利主义加以新的人权价值观念的限制,才能找到彻底废除死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死刑废除论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废除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刑法学界的主流意识.流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死刑废除论这座炫目的大厦竟然矗立在薄冰之上,其理论基础存在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1.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手段,但传统的死刑观念受到了自然法学派理性主义和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废除死刑或基本上不适用死刑,但中国仍保留着死刑制度.本文结合目前死刑在世界范围内及中国的存在状况分析其废除的合理性及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犯罪在我国多配置有死刑这一刑种,这种适用方式并不符合世界经济犯罪立法的趋势。总体而言,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具备伦理否定的基础,同时,废止死刑这一刑种在我国具有现实性和急迫性,废止经济犯罪的死刑适用必须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死刑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因此其限制乃至废止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政策、立法和司法,超越死刑的符号功能及其困惑局限和制度性缺陷,超越死刑的感性冲动和民意桎梏,从制度环境与非制度环境的统一与协调角度,借助于政治家的关怀,达于死刑的近期限制及远期废止目标,最终实现目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犯罪不适用死刑或严格适用死刑,已是各国的通行做法。像中国这样死刑大量适用于经济犯罪的情况实属罕见。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有违刑罚的正当性、功利性和人道性的要求。因而,对经济犯罪取消死刑,代之以资格刑和财产刑,更符合世界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试论死刑的存废及我国刑罚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除或者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但是我国在短时期内废除死刑的条件还不成熟。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打击犯罪,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刑事惩罚体系进行改革。应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死刑的使用,真正发挥死刑的震慑作用;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死缓制度加以废除;完善对无期徒刑的使用;提高执法水平,使刑罚的威慑力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6.
死刑司法程序控制是限制死刑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通过严格运用刑事程序法中关于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审判程序、死刑执行的相关规定,将死刑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可行的,对于现阶段来说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死刑的存与废,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在今天全球广泛探讨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时候,笔者的视角再次投向死刑,从死刑是否真正具有最大的刑罚威慑作用进行探讨,并为引导民意从崇尚死刑走向正确看待死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自贝卡里亚以来,死刑存废问题就成了理论界的宠儿,被讨论的轰轰烈烈。不仅是外国,中国理论界也是热衷于此。其中,废止死刑的呼声相当高涨。死刑在长远意义上应当废止,但是,对此我们应当谨慎。当今中国并不具备废止死刑的条件,在现阶段的中国必须保留死刑,同时予以限制。文章首先反驳死刑废止论的代表性观点,从反面立论;再从正面论证现阶段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死刑限制的完善建议,以使死刑在现阶段的适用中发挥最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