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一项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原则。由于司法实践的多样性,上诉不加刑原则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原则 ,我国的上诉不加刑在司法实践中与审判监督程序相悖 ,从而淡化了被告人的上诉权 ,使上诉不加刑原则流于形式。为此 ,首先必须完善审判监督程序 ,实行有条件的不加刑 ;其次 ,刑事诉讼法应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上诉权 ,平衡于被告人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3.
上诉不加刑是我国诉讼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拟从利益冲突权衡的角度入手,探讨上诉不加刑的理论依据.并就如何减少上诉不加刑所产生的负效应.根除变相加刑做法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供大家进一步研究参考。一、上诉不加刑是利益权衡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有修于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一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依法定罪量刑。实现罪刑相适应。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7条关于上诉不加刑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R有…  相似文献   

4.
上诉不加刑原则被称为保障被告人上诉权的基石。“上诉而加刑”现象的现实存在,破坏了上诉不加刑原则。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可采取如下对策:凡是只有被告人上诉而未被抗诉(或自诉人未上诉)的案件,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加重刑罚;取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的发回重审;不得就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再次启动审判监督程序,除非结果对被告人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均实行两审终审制度。在上诉审的审理方式方面,三部诉讼法对这一问题尽管在表述方式上不尽一致,但都肯定了上诉审可以实行书面审理,同时,在刑事诉讼中还规定了附条件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实践证明两审终审制度以及附条件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拟就市级制度。附条件的上诉不加刑原则、上诉审审理方式等方面,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以求教于同仁。一、我国现行上诉制度的弊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  相似文献   

6.
上诉不加刑是许多不同性质的国家刑事诉讼立法中的一项较为普遍采用的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7条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近年来对这一原则的存废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地贯彻等问题,理论界各执己见,争议颇大。主张废除该项原则的同志认为它与刑诉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上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抗诉条件的限制 ,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抗诉请求很难实现。赋予被害人上诉权是由审判权的终结性、权威性、被动性决定的 ,符合当代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能够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能够制约法院审判权的滥用。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可能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相冲突并可能导致诉讼迟延、滥诉以及改变诉讼法律关系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但是这不能否定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高度重视人权保障的国际环境下,随着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人权保障理念已经逐步渗透于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在庭审阶段,我国先后确立了"统一审判原则""上诉不加刑"等一系列被告人人权保障机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庭审现场还出现被告人"地位低""辩护难""质证难""排非难"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及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产品警示缺陷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警示缺陷事故的双方性质。在此基础上,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得出基于效率目标的警示缺陷认定标准即“合理的可替代警示”标准,运用均衡分析方法来考察警示缺陷的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各自的激励效果,通过对两种归责原则的激励效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最有效率的警示缺陷归责原则。至此,一个关于警示缺陷归责原则的统一完整的法经济学解释框架便构建而成。  相似文献   

10.
产品责任归责理论的关键乃在于对"缺陷"一词的解释和定义。产品缺陷可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三类。制造缺陷宜采用严格责任,而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应采用过错责任。我国法律应该摒弃现行的严格责任的单一归责原则,适用严格和过错相辅助的二元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1.
法定原则是法律规定和学界普遍认可的行政处罚原则,其内容应当包括:设定法定、实施主体法定、依据法定、程序法定等四个方面。只有法定原则的内容得以实现,该原则才可能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2.
大陆法系国家在对有期自由刑进行并罚时,大多采用限制加重原则。但在一般民众看来,有期自由刑并罚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只不过是一种权宜的做法,认为它是对法律打折扣,不具有公正性。限制加重理念不仅存在于数罪并罚中,它同样存在于个罪的刑罚分配之中,在有期自由刑并罚时,限制加重不过表现得更直观罢了。  相似文献   

13.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设计。美国法院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先后使用了同一要素标准、同一行为标准及同一证据标准。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复,是美国司法实践在犯罪事实及刑罚对象认识方面不断深化的结果。我国刑事司法应当借鉴关国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之同一性问题上的司法经验,合理优化吸收犯与牵连犯理论,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刑法虽然规定了单位犯罪,但由于种种原因,刑法学界对于单位犯罪的诸多方面仍存在分歧。应进一步对单位犯罪的概念、诉讼程序、处罚原则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古代量刑原则,是古代国家审判机关在量刑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规范着整个量刑活动。中国古代量刑有三大基本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基本准绳的原则,疑罪从轻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月7日,台湾第十六次修正《刑法》,对其中的保安处分制度作了重要修改。立法明确规定保安处分制度的相对法定主义原则、溯及力原则及不定期原则。同时,针对具体的保安处分措施,增设了处分的实质要件、延长处分期间及修改处分与《刑法》的执行顺序等。但是,此次对保安处分的修正并非成功,立法者未能重视保安处分的实质精神,仅在形式上作以修改,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7.
"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行政处罚适用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我国法学界普遍认同,但如何理解和适用,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分歧,也暴露出该原则理论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处罚实施,实现罚当其过,解决实践中的重复处罚、多头处罚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该原则的内涵,统一其适用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8.
四个《日内瓦公约》及其两个附加议定书,为惩治战争犯罪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前南法庭规约对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但该规约规定国际法庭应优于各国国内法院,超出了国际社会的现实可能性,削弱了法庭的意义。《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是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最新发展,在吸收刑法原则、改进管辖权及触发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仍含有理想主义成分,在处理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关系上也尚待改进。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发展史反映出规范审判组织、增强强制性和优先发展个人犯罪惩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现代侦查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宪法权力,宪政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宪法权力是一种受宪法和权利规制的权力。因此,现代法治国家均要求侦查权力依循宪法权力的内在理路而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可救济性等特点。规范化要求强制侦查措施贯彻法定主义和令状主义;程序化追求控辩平等与独立的程序价值,体现为比例原则和辩护原则;可救济性要求侦查权力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得到相应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