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改善和保障民生,以巩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新疆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改善和保障民生,以巩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据新华社北京 3月10日电 3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至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看望代表、参加审议.习近平强调,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为重点,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相似文献   

4.
创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建设师,是用大集团生态建设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新疆农牧区民生改善问题的新方略,是一种体制机制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创建兵团生态建设师,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新疆农牧区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对促进新疆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态意义,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岗位就业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1,(3):60-63
关键词: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我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陆学艺认为,这一概括实实在在。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必须以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三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区的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新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中强调的一个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事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天山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实质,深入落实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坚持以"富民兴区、和谐稳定"为总体战略方向,立足长治久安,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着力营造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城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打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为民”也是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内容之一。新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改善民生中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1,(9):17-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共享上,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效上。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确立了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像抓经济一样抓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20,(11)
正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保障工作,没有止步和放松之时,哪里有民生需求,哪里就应该有民生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在这一特殊时期,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旨归。社会事业是为确保社会团结、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社会事业与民生工作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就会制约民生的改善,为此,今年的报告提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对人民的承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不断进行思路和方式创新,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民生定位、民生目标、民生举措等诸多方面,方式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建立新的政绩考核评价导向、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合力等方面。通过对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其对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的基本逻辑遵循。  相似文献   

13.
新疆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一地区,其中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加强对这些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具体表现。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这充分凸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近年来,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积极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和布克赛尔建设。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保障民生是执政之基,兴国之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若离开科学发展,民生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激发广大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60年来新疆民生改善成就巨大。由于特殊的区情民情,新疆民生改善有着明显的区域特性,形成了一套独具新疆特色的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意义;必须坚持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援双结合的方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扎实推进新疆绿洲城镇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内外双驱、量质并重、和谐包容、生态宜居、兵地共融"的要求,使新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与辐射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文化特色得到彰显,社会服务、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疆"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巴州及和田地区调研考察为基础,对当前扶贫开发及民生领域亟需注意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新疆"民生建设年"取得丰硕成果,并为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