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国能源外交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向来是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戴秉国经常以特使的身份处理中国的重大外交议题.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的“国家安全顾问”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工作的丰硕成果郑岩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为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增加交往,...  相似文献   

4.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中国千年外交的空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南生 《传承》2012,(7):94-96
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些是我国外交空间扩大的表现和结果,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外交回旋余地,同时自然会激起国人重拾汉唐外交旧日荣光的雄心。当然,在扩大外交空间方面,中国现代外交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研究中国外交空间变化的历史规律,把握中国外交空间扩大的有益启示,办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大外交,是历史赋予国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自产生到现在已几千年,先后经历了古代外交、近代外交、现代外交和当代外交时代。厘清千年中国外交演变的基本轨迹,阐明不同时代外交的本质特征、基本区别、历史作用和重大启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试图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7.
议会外交的未来趋势 相对其他外交形式,议会外交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和特征,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全面性、延续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推崇。议会外交是一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从事政府外交无法或者不便于开展的一些外交活动,可以为政府外交带来必需的议会支持,同时也可以广交朋友,在政权经常更迭的背景下构筑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朱全国  周子渊 《前沿》2014,(7):189-191
公共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其主体来看,存在着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公共外交;二是以政府主导,由各种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个体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公共外交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不同国家民众间的流动与交流成为个体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个体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个体公共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外交活动,有必要提高每一个个体的公共外交意识。  相似文献   

9.
袁南生 《同舟共进》2011,(11):65-68
外交与国民心态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外交情势对国民心态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国民心态是制定外交战略与策略的重要考量与依据,同时也影响和牵制外交情势。考察影响中国千年外交的国民心态变化历程,有助于国人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做好今天中国的大外交。  相似文献   

10.
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交往、交涉的政治行为。所谓外交空间,是指外交在国家机器运转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外交战略和策略是否受到国民认同,外交人员在本国是否有影响力,是否受到尊重,处理涉外事务策略选择多不多,回旋余地大不大,等等。探讨中国千年外交的空间问题,对于拓展今日中国的大外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建民 《前沿》2008,(12):126-132
对于中国来说,公众外交是一种崭新的外交理念。公众外交是指一国以本国外交民主化寻求国家利益充分、准确的表达为起点,以信息和思想的流动为核心,以他国公众为对象的非传统性外交形式。公众外交是内向性维度与外向性维度的结合与互动。公众外交的内向性维度是指一国公众对本国外交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强调公众对本国外交事务的“主体参与性”。属于一目国内政治范畴。公众外交的外向性维度是指一国政府以他国公众为对象的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强调外交的“对象性”,属于一国对外事务范畴。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必然要求把公众外交纳入中国总体外交中来。文章进而对中国公众外交的理念和现实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政报》2010,(1):9-12
第一条 为了建设高素质障驻外外交的驻外外交人员队伍。保证驻外外交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规范驻外外交人员的管理,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3.
近期,日本外交四面出击.在多个问题上与邻国发生摩擦。日本政府拒绝对侵略战争反省认罪,对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日趋妥协,怂恿,特别是过高地估计本国在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周边国家采取强硬对抗态度.凡此种种.势必受到邻国强烈的反对,最终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30年是中国阔步前进的30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30年。在过去30年里,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外交一线,亲历了中国外交的大发展。回顾中国外交的30年,我想是否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国论坛》2009,(10):25-28
我们讲的民间外交,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翻译成外文,通常用人民对人民的外交(People to People Diplomacy),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意思还不完整。在中文里“民间”的含义是与官方并列而在官方之外,因此就本来的意义而言,民间外交是一种非官方的外交。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10,(1):42-42
2009年11月19日.欧盟2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峰会.一致选举比利时首相范龙佩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来自英国的欧盟贸易委员凯瑟琳·阿什顿当选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是按照《里斯本条约》设立的。根据职务特点和内容.这两个职务还被形象地称为“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SARS疾病的高发地区,而中国外交则受到了SARS的严重冲击。这种冲击对过分集中于“高级政治”的中国外交以良性警示。中国外交应从SARS危机的外交后果中汲取教训,着手开始中国外交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外交十分独特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去年以来,以首脑外交、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中国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上升。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导入外交古已有之,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与外交的联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文化外交的驱动器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文化外交指的是国家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实施。如何在对外交流中不露痕迹地推销自己的外交政策,以取得国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不似宣传,胜似宣传,这正是文化外交所追寻的最高境界之所在。本文拟从这一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她从不咄咄逼人,也不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和风细雨的讲述。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她优雅,美丽.幽默.睿智。2010年2月中旬,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出的驻英大使傅莹,成为继上世纪70年代王海容之后第二位女副外长,如果以少数民族论,她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