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建设理念从追求建筑艺术、室内艺术、园林艺术,到海绵城市,一直在城市开放与生态保护间寻找平衡.直到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城市生态问题扑面而来,人们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反思开始付诸行动.以遵循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为突出特点的海绵城市成为全新的思维角度和行动方式. 去年底,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从技术层面指导全国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为海南特别是海口、三亚打造热带特色城市雨水系统,有效破解城市内涝等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入梅以来,南京市连遭暴雨、特大暴雨袭击,城市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对此,南京市政协提出"建设海绵道路,打造生态城市"。"海绵道路"采用了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材料,雨水能够及时下渗,中大雨时路面不会出现地表径流和积水,使城市道路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  相似文献   

3.
<正>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中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逢雨必涝""涝后必旱"的城市通病,道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无奈与尴尬。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国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南宁市采用"生态治水"的新方式,对公共建筑、广场与绿地等进行"海绵"改造,一个如海绵般吐纳顺畅的海绵城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海绵城市"。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序幕拉开,迄今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试点。镇江作为江苏省唯一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工程相关负责  相似文献   

5.
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科学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2015年4月,鹤壁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1 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  相似文献   

6.
<正>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渝府办发[2015]12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拉动投资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统一安排,决定自2015年起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我市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成功入围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加快推进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  相似文献   

7.
正泛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看待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建设以市民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态化为目的,建设具有低碳节能、深度融合、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本文以"生态文明、生产繁荣、生活闲适"的泛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结合江津资源环境优势,探索"海绵型、田园型、休闲型"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对策,着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兼容共生的美丽滨江城市。一、建设海绵城市,让环境更有弹性江津地处长江三峡库尾,境内有127公里长江干  相似文献   

8.
<正>海绵城市建设对指导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从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多个层面,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潜在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一、引言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  相似文献   

9.
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场重大绿色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城市提高生态治理和生态智慧水平,确保城市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都突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意蕴。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体制、规划、管理、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借鉴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要求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它与过去以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不同,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径流雨水排放,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普遍存在洪涝频发与水资源紧缺并存的矛盾。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达成了"工业化割裂雨水微循环模式,从而引发洪涝与缺水并存"的共识~([1]),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雨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如可持续城市排水(SUDS)、低影响开发(LID)及海绵城市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4年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鹤壁市淇滨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调研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调研组建议:强力推进,加快工程建设,尽快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标准,落实质量管理,确保有关项目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加强监管,打造试点示范;统筹谋划,争取更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户,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品位独特的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正>近期,万宁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思想,借鉴兴隆热带花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启动机制、规划、环境、产业"四大引擎",在发展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新路子,着力打造"花园城市,度假胜地",努力谱写海南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济政发[2015]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切实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  相似文献   

15.
正黔府办函[2017]9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共贵州  相似文献   

16.
正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韧性。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气候特征,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城市下垫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加强城市气候及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并提高其效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市政协委员贾瑞辉在发言中,就强化我市雨水资源收集与利用建议:1.加大宣传,强化意识。要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建立雨水利用的新理念。在全社会强化雨水收集利用的认知、重要意义和处理后雨水的用途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5,(10)
<正>近年来,高淳把"生态立区"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把"生态领军城市"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高淳的重要目标,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三区同创"为抓手,全力推动高淳生态文明建设从"高原"走向"高峰"。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是一个集产业兴盛、城市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指数领先的区域。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发达的产业是基础,兴盛的城市是载体,和谐的社会是目标。重庆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了"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在进行产业引进、成果孵化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避免了工业园区的单一发展模式,已基本建成了一座集产业、科研、金融、生态、时尚为一体的科技生态新城,成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要增长点和都市风貌展示区。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是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海市把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应学习借鉴上海市的先进经验,坚持规划先导、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着力建设一批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服务、产业升级、农村发展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郊野公园,努力推动形成"大园林、大生态、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建设"三化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