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开学术自由之风,立兼容并包之规……这是国人熟悉的蔡元培。但还有一个蔡元培是一般人非常陌生的,那就是:他曾经是一个立场无比坚定的暗杀者。  相似文献   

2.
在一百年前,那个风起云涌,浊浪涛夭,革命风暴此起彼伏的年代里,各路诸候尽显神通,有要立宪的。有要革命的、有要复辟的。但广大人民虽历经数次革命浪潮之洗礼,仍保有浓厚的旧民品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没有一次革命是胜利的。因此,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教育救国论。用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来挽救没落的中华民族,造共和之新民,以建共和之国度。把当时的革命精神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教育,将自由、平等、博爱“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教育救国是蔡元培形而上思想沉淀的结晶。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的社会、指陈时弊“方今风俗…  相似文献   

3.
祝彦 《世纪风采》2009,(1):27-30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陈独秀,许多人都很熟悉。对于陈独秀,无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来讲,他无疑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对于蔡元培,无论是就中国近现代史,还是当代历史,把他的名字与今天仍然是年轻人向往的学府——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为大家所熟悉、且充满崇敬之情的!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炎黄子孙,海峡两岸之间,对两位历史人物最少争议,有口皆碑,一位是孙中山先生,一位便是蔡元培先生了。他们两人虽然誉满天下,但谤未随之,这在政治派别对立、价值观念多元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算得是奇迹。有  相似文献   

5.
苗体君 《党史纵横》2011,(10):15-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的名字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从1917年到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10年是蔡元培72年人生岁月中最辉煌的时期,他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主政的北京大学成为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的梦想之地。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选拔干部的摇篮。这些高层次人才中的许多人若干年后乃至下个世纪将是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骨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欲知明天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当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把我...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在《忆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一文中回忆说:“12月2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8.
王刚 《党员文摘》2009,(5):10-11
1919年5月3日.凌晨.一辆疾驰的马车停在了北平东堂子胡同——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家。从车上下来一个人。他是蔡元培的挚友,北洋政府原外交总长汪大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巴黎和会外交后援会的委员长。他给蔡元培带来一个坏消息:巴黎和约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被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国人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子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二人近40年的交往,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相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挟着血雨腥风,踉踉跄跄走到20世纪,已如强弩之末,气数将尽。但是,蔡元培与陈独秀作为晚清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代“臣民”,他们与封建主义的决绝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伴着历史的阵痛,他们注定要经历一…  相似文献   

10.
1900年,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由于蔡元培学问高,社会地位又显赫,说媒者接踵而来。   蔡元培提出了择偶的五个条件。第一,女子须不缠足者;第二,须识字者;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男死后,女可再嫁;第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这几条在当时的情况下,条条“离经叛道”,媒人们听后,无不悻悻离去。   但是,不管媒人们怎样看,外界人怎样非议,蔡元培毅然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过了一年,他访得江西黄世振女士,她不缠足,识字、善书画,蔡元培对他很满意,于是就顺利地定了亲。   蔡元培的婚礼,也是别开生面的。 …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社会对于美育的推崇,不仅在于它有使人革新之功用,更在于美育在中国的悠久传统始终并未断裂。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大约十多年前,赴东堂子胡同75号拜访蔡元培故居,屋顶蒿草一片,门前竟可罗雀,当时就想到:五四前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想必是高朋满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早在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去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如今五四大街  相似文献   

12.
彭忠富 《党课》2013,(8):127-128
北大校长蔡元培。一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新文化运动之先河,堪称“后世楷模.学界泰斗”。蔡元培不苟言笑,坚持原则,如果谁做得不对,他就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批评,甚至会大发雷霆。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八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正担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五月,他主持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方面的代表及专家八十余人。蔡元培在会上致开会词,提出三项教育方针:“(一)提倡科学教育,一方面从事科学上高深之研究;一方面推广民众的科  相似文献   

14.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早已将之超然身外,无所谓惊异和不堪。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他却在公义和私谊上,“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当北大准备登载公祭蔡元培先生特刊时,他应嘱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俩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对蔡元培的人品风范,表示出感佩  相似文献   

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每一位当代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且必须具有的品格。如此上承华夏先贤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和悲悯情怀,下将这份情怀熔铸于尘世中之所学、所思、所行,在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中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这是我收到李刚的专著《制度·创新·伦理--制度伦理视域下的制度创新研究》时,对于那些如作者一般默默耕耘着的知识分子那份“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的认同与敬意。  相似文献   

16.
正"西陵"——2200年前的古县名,也就是千年古邑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的初始县名。家居江苏常州、享有"中国的才子"(蔡元培语)之誉的瞿秋白,缘何身在千里之外的黄陂呢?原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有其三位难忘的人:一位是他的姑母瞿阿多(婕青),一位是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蔡以忱,一位是文坛"自由人"胡秋原……叔祖是张之洞的干臣瞿秋白(1899-1935年)的姑母嫁到湖北黄陂,得从他的叔祖父瞿赓甫说起。  相似文献   

17.
正林语堂先生曾如此描述一个人:"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他就是重塑北大精神的校长——蔡元培。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李受恩 《实事求是》2009,(1):F0003-F0003
在新疆工作过多年(退休后定居上海)的我区著名学者、传记作家邵纯,思路开阔,思想解放,是一位学术成果丰硕的多产作家。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酩酊集》以来,先后出版了《历史巨人林则徐》、《科学巨人詹天佑》、《思想巨人鲁迅》、《赤子容闳》、《大海蔡元培》、《英雄马寅初》、《本色梁漱溟》、《林则徐为官之道》、《人生楷模林则徐》、《林则徐史诗》(台湾)、《哲理文谭》等。  相似文献   

19.
正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经是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人生自古谁无死"。陈独秀一生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早已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蔡元培因办报而认识皖城志士陈独秀光绪九年(1883年),16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  相似文献   

20.
每年清明节这天,在美丽的大别山麓著名的红山革命公墓第4排第34号墓冢前,成群结伴的祭扫者怀着敬仰之情,手捧鲜花和供奉,在墓冢前久久伫立,凭吊逝者。这墓里合葬的两位老人,一位是出生入死久经沙场的抗日英雄,一位是普通善良情深义重的日本女性,他们生前用自己壮烈的一生,演绎了一个曲曲折折、催人泪下的故事。1943年的春天,在冀北平原我八路军第三纵队接到上级指示,务必尽快拿下日军盘踞在铁路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枢纽———龙王庙火车站,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配合冀鲁豫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