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亚南 《求索》2007,(11):213-215
胡应麟出生于明代中后期,明代中后期心学之风盛行,学风浮躁,学术造伪之风盛行。在这种学术环境下,胡应麟坚持己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与古代文献。并且从买书、藏书到图书分类、辑佚、校刊、辨伪都提出了自己的学术主张,成为明代学术圈中独树一帜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整理国故"运动带动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事其书的辨伪。学者们借新文化运动之风,秉承科学的批判精神,对孙子兵法一书进行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成就斐然。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发掘其时代价值与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填补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这一空白,而且对于弘扬"五四"所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尚英 《求索》2014,(1):168-174
经过梳理20世纪疑古派关于《春秋》经性质,三传真伪、作者与成书时代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可见其击中了很多传统说法的漏洞、总结了《春秋》辨伪史,但对《春秋》经传多方面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春秋》学没有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评价,可谓得失相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疑古派的研究对20世纪《春秋》学的巨大影响,即内容上使《春秋》性质,三传作者、成书时代等问题成了热点问题,开创了《春秋》学史以及关于《春秋》经传历史文化、文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研究;思维方式上一方面终结今古文之争,破除了迷信与权威,另一方面则形成了轻疑的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4.
李玉刚 《党建研究》2023,(10):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系统阐述了“以学正风”的丰富内涵,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的号召,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时代要求,为我们在主题教育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新风正气取信于民,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靠事实讲话,谁占有的资料多,谁的结论就充分;有人说是学者智慧的结晶,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是展示学者才情的舞台,这个舞台因学者的才情大小深浅而变化;有人说是时代精神的升华,立足时代,关注实践,进行理论的观照,抒发思想的声音。尽管人们的学术、理论旨趣有所不同,不能据此判定他们学术、理论成就的高低大小深浅,但影响他们的眼光、识见和最终成就的,不能不从时代、方法与理论覆盖面诸方面探寻。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期川籍儒者周洪谟"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其《春秋》学思想主要散见于所著《疑辨录》中。周氏对《春秋》"经文文本"、"周正时月"以及"训经之传"进行了辨疑,所论多出新意。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常事不书"、"书以记异"等《春秋》书法观;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春秋》"尊王"、"崇礼"、"奉天道为政"等经世大旨。  相似文献   

7.
红岩古文字,在贵州关岭县城东面坝陵河东岸、晒甲山顶西面的红色绝壁之上。俗称红岩碑。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命名为红岩古迹。红岩古文字为明代贵州普安诗人邵元善发现。自清代吴振城将之约勒缩刻载入其所著《黔语》一书后,红岩古文字的钩勒版本便盛传于世,流于坊拓,远扬法、日等国。百余年间,或咏叹神秘,或聚讼纷法。近年研究致成炽热,媒介喧声不断。一为推测议论,难以信服于人;一为试图对其形、音、义进行具体释读,未成定论。本文兹就诸家之说,予以评述,以窥红岩古文字研究之一斑。一、红岩古文字之钩勒缩摹版本红岩古文字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时代心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及其理论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之声、实践之声,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此问题的学术研究之声,反映了时代的呼声,是时代要求之心声。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3,(4):F0003-F0004
响应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的号召,201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组、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圣源书院在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主办“古镜今鉴,为政以德”——《群书治要》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群书治要》畅开言论,旨在为当今政治之良性运行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以期达到政通人和。  相似文献   

10.
“中庸”,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用名词。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认识论上,被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解读得岐义纷繁,莫衷一是,它最早见于《论语·雍也》,意思是不偏谓之中,不变名之庸,总的来说,从春秋末期到五四运动,由于时代变迁,民心向背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实施的真伪。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突出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体现在它是站在时代前列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转换的结果 ;是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 ,伴随社会主义理论由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转变而确立的 ;是根据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 ,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总结新鲜经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市场经济观的理论意义及实践评价于艳君邓小平以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总结国内外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中国国情,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学者贾公彦以其所著《周礼注疏》、《仪礼注疏》而名世,成为唐代礼学大家,学术成就向为后世所推崇。其礼学二疏之作书征引诸多文献,其中引礼图凡五条,然所引礼图内容的真伪迄无考论;礼图撰者或为阮谌,或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对勾稽史料、出土实物等进行考释,知贾公彦所引礼图内容有商榷之处,撰者不详者或为郑玄,或为汉代以前学者。  相似文献   

14.
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相反,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寓学于乐,以趣激学的体会。一、设疑引趣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这样可以唤起动机,激发兴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探索行为。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提出“从马尾上拔出一根毛,…  相似文献   

15.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军鹏博士的《公共服务学》一书近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公共服务学》一书是国内首次系统研究政府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原创性学术专著,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当代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经验,独创性地提出了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是我国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应用化的新尝试。该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构建了比较系统、科学的公共服务学理论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监狱学理论研究成果是监狱文化建设的精神产品,是监狱工作实践的总结与升华,是集法律学、刑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以法理性与应用性为建构的理论品质,具有前瞻性、指导性、交流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对监狱学理论之研究,既要注重其监狱学的理论研究。还应从应用认知机制的完善,从应用管理机制的建立,从应用激励机制的制定,从应用注意事项的把握,来切实推进监狱学理论研究成果在监狱改造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论学之道     
方少云 《新东方》2002,(1):73-74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学术史上,"罗王之学"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学界"抑罗尊王,甚至灭罗存王"。然则罗振玉不仅在促使王国维转向经史之学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在保存传承古代文物、典籍方面亦罕有其匹,其本身的学术研究亦有不小贡献。文章仅就罗氏在金石学向考古学转变过程中提出的"古器物学"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9.
本书适应了时代需要,是一部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品之作。书中包含了陈先生自己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很多心得体会,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很强的时代意识,为我们大家践行学习型政党建设要求、加强自身理论修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还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者,被世所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政治学》更是将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以理论的形态保存下来并传给后世,在政治学之学科创立、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政治学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