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九二八年春,爆发了湘南暴动,为了适应暴动中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需要,朱德领导耒阳人民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发行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据查证,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二月十九日建立,主席刘泰,副主席徐鹤、李树一。劳动券是二月下旬印刷使用的,由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石印局印刷,石印局设在水东江庙岭上梁家村。劳动券发行万余元。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人所共知蒋介石有两个“宠儿”: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康泽,在国民党内被称“康戴二公”。为什么有如此“封尊”呢?盖因康戴二人是蒋的情报耳目。戴笠主要是搞外部情报,而康泽专事国民党内部情报,二人都要及时向蒋密告。当时,任何人要见蒋介石都必须先在侍从室登记,然后再由侍从室向蒋介石报告,蒋想见才见,不想见就不见。但“康戴二公”例外,他们见蒋不受限制,随时可见,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单独在一起时,他们二人也可以闯入。作为国民党的情报头目,戴笠早已是广为人知,但康泽的情况世人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兵团司令刘汝明在回忆录中说,1949年7月他兵败入闽时,蒋介石电令他“兵退东山”,说“东山环海,我曾去过”。蒋介石到漳辖东山岛是在30年前,当时他在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任职,曾经多次到漳州。 1918年春,举旗护法的援闽粤军挥师汕头,孙中山急需军事人才,电召浪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蒋介石赴粤,因为蒋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学过军事。3月10日,蒋  相似文献   

4.
耒阳伍如春先生,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两人感情甚笃。但毕业后,各奔前程,毛泽东从事无产阶级革命,伍如春则回到家乡,终生致力于小学教育,1954年被选为耒阳县第一届县人民代表。 1926年,耒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伍如春虽然自己没有直接参加,但积极地把两个儿子送进了革命队伍。长子“马日事变”  相似文献   

5.
1943年10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透露了林彪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消息.这件事的内幕,因为其影响甚小,所以至今知道的人也不多.蒋介石的本意,不是会见林彪,而是会见毛泽东.早在1938年12月6日,蒋介石在广西桂林约见周恩来时,就曾提出“约毛泽东会谈”.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再次约见周恩来,突然旧话重提.他说,国内问题要弄好,敌人不足惧,问题在国内,想在兰州转西安时,在西安同毛泽东谈谈问题.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见后,立即将会见情况和蒋要见毛之意电告毛泽东,并果断地建议“毛不 见蒋”.那么对蒋介石的邀请如何作答呢?周恩来提出了三种设想:第一,以林彪代毛泽东同蒋会面;第二,以朱德代毛泽东见  相似文献   

6.
耒阳牯子在湘南起义中,耒阳农军配合安仁农军三打安仁,夺取了胜利。现在在安仁一带还留下了这样一首歌谣:“耒阳牯子好大胆,敢到安仁来造反。有得真大炮,松树挖只眼,有得真步枪,打个团鱼钻。松树炮,团鱼钻,打得敌人有垱钻!”歌谣中的“耒阳牯子”就是这支农军的首领、时任中共耒阳县地方执委兼农运部长刘霞等。  相似文献   

7.
纵观张学良在其父皇姑屯被炸身亡主政易帜于南京政府,到西安事变,再到张学良蒙冤受辱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这一历史长卷,都离不开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蒋介石从维护其独裁统治出发而赏张、拉张、用张最后到囚禁张;同时也表现为张学良拥蒋、助蒋、忠蒋最后到与蒋对立的演变过程。正象张学良在蒋介石逝世时写的一幅挽联那样:“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曾经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进程和方向,由此所荡漾起的历史涟漪足以让人们关注与深思。本文试图在张蒋关系的基础上仅就张学良拥蒋思想的演变过程作一粗浅的探述。  相似文献   

8.
也说“蒋介石上广告”汪骥据《中国老年报》载:前不久,以饰演蒋介石而蜚声海内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孙飞虎在广州为贵阳卷烟厂金熊香烟做广告.他身着长袍,端坐户外,俨然一副“蒋总裁”架势。与此同时,报上商品广告中称,四川刘文彩家酒即将进京。蒋...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将军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促蒋停止“剿共”,领导全国军民对日抗战。蒋对张、杨作口头承诺后,乃得张、杨及中共同意释放。于圣诞节日,张亲送蒋返京,负荆请罪,一变而为阶下囚长达53年,于1990年张90大寿时获释,现息影于夏威夷。今根据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西安事变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事变发生的背景、捉蒋、放蒋及张之身陷禁锢再研究。一、集国难家仇于一身1936年夏,蒋介石顺利地解决两广事变后,遂全力贯注于解决陕北中共的红军问题。自1930年底蒋在江西对红军发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在公开场合,日本曾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而背地里却又把他当成“迷人的伴侣”。抗战初期,蒋介石喊过一些诸如“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漂亮口号,曾几何时,却又与日本眉来眼去,勾勾搭搭,还干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深得敌寇的嘉许。究其原因,是日寇对蒋介石集团采取了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的两手策略,迫使蒋经常首鼠两端。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的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的区别。他最终没有投到日寇的怀抱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日寇对蒋诱降、日蒋相互勾结的内幕以及诱降未…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29日《书刊报》上发表了一篇摘自《新闻汇报》的文史轶闻———《周恩来蓄须明志》(以下简称《明志》)。《明志》一文说: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时,曾气势汹汹地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则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在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的那天早晨,他才把胡子剪掉,实现了十年前的誓言。众所周知,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就把屠刀高高举起杀向共产党人。周恩来更是他悬赏缉拿的“要犯之一。”周恩来这时蓄起了…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对现代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军政生涯;从抗战爆发到后来蒋囚禁张的漫长岁月。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感情有着藕断丝连的变化。西安事变后,蒋与张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更为这种特殊关系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13.
隆冬时节,走进芜湖县花桥镇复兴村,漫山遍野的李树下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男女老少有的在剪枝,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打药灭虫,李园中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复兴李子专业村。“冬季是李树田间管理的关键季节,我们协会每天都安排技术骨干,深入会员户李园中免费传  相似文献   

14.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并长期分管蒋介石侍从室。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5.
刺杀蒋介石     
贾占立  阿健 《廉政瞭望》2010,(13):60-61
蒋介石的一生中曾多次遇刺,险些丧命。最著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江湖义士王亚樵指使刺客冒充记者,趁照集体相之机“刺蒋”,结果鬼使神差,蒋因故未露面,刺客孙凤呜只好将子弹射向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地位仅低于蒋介石的汪精卫,蒋介石因此逃过一劫。事实上,蒋介石此前在广州任国民政府广州卫戍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已经两次遭遇刺客。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国民党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兵力,向我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时,十九路军在福州宣布反蒋,发动“闽变”。根据十九路军与我工农红军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双方代表草签的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中有关释放政治犯的条款,我被释放出狱,恢复了行动自由。由于在狱中关押期间,消息闭塞,对革命形势发展不够了解,所以,福州中心市委孟平同志给我们作了几次形势报告。“闽变”使福建特别是福州及附近的连罗地区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樊斌 《党史纵横》2010,(2):61-62
1949年5月,蒋介石自舟山致电陈诚,告有赴台之行,陈诚在24小时内未行复电,蒋只好改从高雄登岸,因高雄非陈的势力范围。孙立人、彭孟辑等赴高雄迎接,老蒋劈头第一句:“我在此地安全吗?”孙立人回答:“由我们保护,有什么不安全?”由此可见,此时的陈诚,对蒋介石人台,处于一种相当仿徨和踟躇的矛盾心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里的“攘外”即是对日军的侵略妥协退让;“安内”则是压迫各异己力量和民众的抗日运动,“围剿”苏维埃红军,而“剿共”被当作抗日的前提.“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提出到确立,有个过程.早在1927年春,蒋介石与日本天皇互派心腹密谋,达成默契:蒋介石反共,日本支持蒋统治长城  相似文献   

19.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了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闽变”政府在仓促中成立又在短短的时间里夭折,因此虽然提出要建立“生产人民之政权”,要“实现农工生产人民之彻底解放”,并制定了一套方针政策,但都没有来得及去落实。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所遗留的痕迹中看出,其所作所为是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南京政府有着质的不同,应该肯定其进步方面。这里仅从“闽变”政府注重人才培养和改革旧教育制度方面作一分析。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  相似文献   

20.
“不孝逆子” 谢翰文,1904年春生于湖南耒阳县城关槐树下村。7岁人塾,1919年考人衡阳新民中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湘蓬勃发展,促使好学求进的谢翰文读了大量进步书刊。1925年中学毕业的谢翰文,回乡参加中共耒阳支部的活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