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主权、政权、政体等三个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明确提出,本土主义异化,自由、民主意识凌驾法治之上、民生问题的产生归咎内地以及不实舆论的蛊惑等内外因素影响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通过塑造香港青年爱国爱港的情怀、协同支持香港青年升学、创业、创新,增强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认同,进一步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做好香港青年人心回归工作。  相似文献   

2.
港英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学校教育维护其长远的殖民统治。殖民教育的特点是立足于保持香港国际转口贸易港的地位、对中国的"疏离教育"和对英国的"子民教育"。20世纪70年代之前港英政府奉行的是一种教育去政治化的策略;1984年后学校教育逐步转向积极的政治社会化。香港同胞的政治文化认同体现为鲜明的本地性、模糊的"泛华人"性、功利的世界性。殖民教育导致香港同胞中国国家认同严重弱化,对于香港回归后的政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负面影响,须从政治、教育、文化、宣传、融合发展等方面予以矫治。  相似文献   

3.
一个健全稳定的民主社会,除了要依赖基本社会结构的公正性以外,公众的素质和态度、行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西方的学者和政治家极为重视培养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感。"普选"为推进香港发展做出了重大制度性安排,在此背景下,要继续推进香港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学院应担负使命,积极有为。对于香港青少年,加强历史观教育,有助于巩固爱国爱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一直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并且在地区治理中切实践行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构想。然而,受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影响,个别港人因未能解决自身身份认同问题,主观认为"香港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由此产生了香港与内地间的误解与隔阂。起源自"香港城邦论"的"香港民族论"思潮,就是"本土主义"的极端呈现,其主要通过放大港人身份认同问题,妄言香港人已成为一个新民族,并大肆鼓吹港人"独立建国"。"香港民族论"思潮对"务实稳定"、"法治至上"、"尊重个人、多元包容"的香港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极大消解和危害,从思想观念、国家主权和民族统一等各方面都突破了价值底线,不但产生了极大思想危害,更是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中国单一制国家制度的重大挑战。应对这一消解及其冲击,需要从思想引导、政治认同以及制度设计上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具有涵养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功能。近年香港少数青年在处理国家与地方关系时出现失当行为,反映出他们在中华文化认同问题上的离散倾向。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可以有效提升香港青年的历史责任意识。近年来,广西通过多途径与香港青年互动,助推香港青年提升历史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11日,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当前港澳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耿世栋、肖莉,以及来自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社会主义学院研究港澳问题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7篇,分别对"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与港澳统战工作"、香港青年问题及统战工作、香港本土主义和"港独"、青年本土势力进入  相似文献   

7.
当前香港青年发展问题突出。主观上,香港青年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导致重"两制"轻"一国"、重"本土政治"轻"国家发展战略"、重内地"负面问题"轻其"正面成就"等问题;客观上,教育改革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产业空心化发展导致的就业局限、土地开发政治化导致的楼价高企也极大地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既要坚持底线原则、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意识,也要制定青年发展战略、促进香港青年长远持续发展,还要加大青年帮扶力度、有效解决香港青年发展所面对的各种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8.
回归以来,基于"爱澳"精神及"一国两制"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澳门特别行政区也产生了自己的本土意识。但与香港的本土意识相比,澳门的本土意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包括在处理本土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上,并不主张本土意识与国家意识的二元对立;在表现形式上,并不表现为政治层面的分离意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排外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澳门的本土意识既可能给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可能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实践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防范和遏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青少年群体有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消极的政治认同和分裂的身份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许多具体方面出现的文化冲突;消极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远离政治传媒与消极的选举参与;分裂的身份认同是指美国本土青少年与移民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份意识,大量移民及其后裔同化滞后。美国主流社会强调美国文化和美国意识,政治活动更多考虑青少年参与,加强对贫困青少年的救助,在青少年事务相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0.
由特殊身分的性质决定,一般情况下,无身分之人只能构成真正身分犯中有身分者的组织犯、教唆犯或帮助犯,而不可能与有身分之人共同实行真正身分犯之罪。但是,当真正身分犯的实行行为为复合行为,或者真正身分犯为职务犯罪而其职务便利可以为无身分者与有身分者同时利用时,可以例外。无身分之人与有身分之人共同犯罪,原则上都应以真正身分犯之罪定罪处罚。但是,当无身分之人对有身分之人的身分并不明知时,可以分别定罪。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回归之前,在提升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的问题上,我国政府已意识到香港的国际化与香港的回归使香港市民在国家认同上出现了障碍。本文拟从《香港基本法》的角度,通过对基本法条文的整体结构作一提纲挈领的浅析,从规范法学的角度探讨国家认同如何在《香港基本法》得以体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通过实施《香港基本法》以促进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真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特殊身分的性质决定,一般情况下,无身分之人只能构成真正身分犯中有身分者的组织犯、教唆犯或帮助犯,而不可能与有身分之人共同实行真正身分犯之罪.但是,当真正身分犯的实行行为为复合行为,或者真正身分犯为职务犯罪而其职务便利可以为无身分者与有身分者同时利用时,可以例外.无身分之人与有身分之人共同犯罪,原则上都应以真正身分犯之罪定罪处罚.但是,当无身分之人对有身分之人的身分并不明知时,可以分别定罪.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的问题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核心问题。“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使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不断得到提升.港人对“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的现实已基本接受,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逐步增强:港人对特区政府的认同逐步增强,特区政府威信大幅提高;港人对中国和中央政府的认同逐步提升,国家观念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香港同胞在国家认同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促进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必须加强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的深层认同,做好人心回归工作,实现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九七”前后香港政党政治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英国对香港实施殖民地式统治,香港并没有类似西方国家盛行的民主政治,因此没有政党政治的存在。80年代以后,随着代议政制的推行,香港出现了政党政治。"九七"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为香港的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使香港的政党政治发展逐步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一国两制”下整体实现了繁荣稳定,也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挑战压力。香港青年是这些内外挑战中的重要参与力量,且近年来受到香港经济社会的多重因素夹击,成长发展遇到较多瓶颈和制约,在此环境下青年一代对国家认同及自身公民身份认同就遭遇了弱化。随着香港国安法等系列法规实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了新时代“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也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融入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未来,要全面加强对香港青年的思想引领,帮助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遇,加快其融入祖国发展的步伐,是重构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和实现人心回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指的是香港青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由此而塑造并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所不断强化的国民意识和国族观念。也就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与内地各省份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融入强化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过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以来,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构建明晰的国家认同,推动香港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和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其社会文化意义不亚于其经济意义。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年周作人与香港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可以说明在近20年来关于香港文学、南来作家研究以及几种不同取向的香港文学史书写中,几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背后所共享的是同样“外来”的新文学观念,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书写及其对某种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那些“当然”的问题预设、知识阈限和思想方法上二元对立的“中心”与“去中心”观念,合谋了我们今天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回归20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对全港中小学实施以国家认同感为核心的国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香港推行国民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今后,香港特区政府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大力推行《宪法》和《基本法》教育,科学创新国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坚定不移地推行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军队转型的双重背景之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战场与市场等诸多因素的抵牾与互动,导致当代军人面临着军事文化认同的焦虑。如何在物质、精神、形态等都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构建军事文化认同,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