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城市梦",就是共建共享和谐现代社会。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应在心理、文化、法律等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具体指导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同工同酬、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对他们的"城市梦"加强调研,并帮助他们实现"城市梦"。  相似文献   

2.
提升职工就业能力是工会的重要责任。当前,工会围绕此项工作在政策制定、资源投入、方式方法和过程管理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绩,但在相关领域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以促进在职职工就业能力提升为重点,着力加强工会促进就业职工就业能力提升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梳理和整合工会目前的培训机构及外部可用资源,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同时结合当前工会工作重点,通过"两个普遍"活动的开展,促进职工就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成人高校学生面临工作、生活、学习、社会现实问题及种种困难 ,心理负担也更显沉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应当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价值链悄然调整。需求状况、生产要素、支持产业、企业同业竞争、政府等与劳动力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在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我国劳动分工与就业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劳动力的"第三次解绑"导致新的就业特征产生。为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新就业问题,应当多措施并举扩大就业渠道,通过跨区、跨国创业拉动就业,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提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重点,以往研究更多聚焦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技术技能等的培养,忽视了健康的基石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健康的重要性再次受到关注。研究分析了健康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回报的影响,重点关注健康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职工这两类异质性劳动者收入可能存在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健康对两类就业人员收入的影响力度有差异,相比城镇职工,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健康是比教育更重要的人力资本。研究建议,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及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提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回报,有关部门不应再局限于他们的教育、技能等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对其健康状况应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通过完善医疗健康等社保体系支撑进城务工人员健康水平的提升,进而改善其收入。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转职作为劳动力资本流动的一个形式,今天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征。劳动者转职后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在于其自身就业力的高低。研究表明,转职者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与初次求职者应具备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提升劳动者转职就业力,国家的就业政策应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转职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主动提升就业能力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校学生面临工作、生活、学习、社会现实问题及种种困难,心理负担也更显沉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应当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员工的工作倦怠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企业的新生力量和即将成为企业主力军的新就业大学生的工作倦息问题更应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与工作倦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整体及其维度对新就业大学生工作倦怠有正向影响,自我损耗在新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与工作倦怠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新就业大学生的内部人身份感知在心理契约违背与工作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群体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基于 2017 年全国流 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分析了加入工会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入工会对农民 工就业稳定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高技能农民工相比,加入工会对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促进作 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男性农民工群体,加入工会对女性农民工群体的影响更大;加入工会对非国有企业农民工 的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比对国有企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更大。为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研究建议:应引导 农民工积极入会,工会应针对不同技能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单位性质的农民工开展不同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慢就业"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新形式。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提升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概率,让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慢就业"成为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基于广州5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慢就业"特征以及疫情对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近20%的被访者有较强的"慢就业"选择意愿,选择动因及未就业期间的主要活动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家庭支持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疫情并未让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慢就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慢就业"选择意愿,其中,疫情关注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市场形势判断对"慢就业"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认为,建立权威的、实时的信息发布平台,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夯实家庭与个人理性选择基础,是疫情下合理引导"慢就业"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11.
就业质量概念的提出,是对就业/失业二元划分局限性的突破,但对其概念内涵界定尚未统一。"体面劳动"主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劳动权益受损问题,基于此的就业质量内涵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配置效率;"工作和就业质量"主要是应对福利国家高失业率和招工难的结构性困境,基于此的就业质量内涵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劳动待遇、工作福利及就业满足等。就业质量概念的政策启示在于:积极就业政策应覆盖到对工作贫困的治理;制定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的劳动政策;引导就业质量学术研究的规范发展;系统地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的提升就业质量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北京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应对举措"专题调研数据(1),通过整合定性和定量要素的混合方法,分析了共享经济平台劳动者就业的特征以及劳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结果表明,共享经济平台就业呈现出低门槛、高灵活性、去劳动关系化的特点。共享经济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新的工作模式,在帮助劳动者提升收入水平的同时,劳动者可以较为自由地安排工作时间。但同时,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劳动关系秩序产生了巨大挑战。传统劳动法律体系不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劳动者与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平台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职工心理和谐是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应关注因各种社会问题引发的职工心理失衡,理顺他们的负面情绪,促进职工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消除就业歧视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就业歧视 相关文献,结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发 现,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歧视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户籍、性别、年龄、健康等歧视,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劳动者不公平感加强等危害。研究建议,我国应完善相关就业法规,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 打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广州市白云区农村青年的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城市化进程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开放竞争的现代化品质,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职业选择。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尤其是在职场竞争异常激烈、工作岗位优胜劣汰的今天,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成为"职业人",就必须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制度性及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引致他们在就业、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法律保护并成为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国家制度、法律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在从法律视角提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青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青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而面对高压所带来的挫折和困难,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应对心理,产生了很多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何引导他们克服挫折感,培养他们的自我抗挫能力,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发挥应有作用是全社会以及青年工作者都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和心理危机是青年价值选择冲突的结果。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与青年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冲突,在客观上要求重建青年价值观,明确青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给人类创造价值的同时,也 给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在以往学者所构建的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 机理框架基础上,针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服务 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的研究,并对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