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在批判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弊端、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分别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方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学校走向社会,是大学毕业生人生的一个特殊过程。因为他们过去习惯了的学校生活,与初始涉足的社会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差异。如果他们主动地适应.就能够和谐于社会生活,较快地找到与社会的最佳契合点和合适的人生位置,获得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尽快地完成好自己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因为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时政新闻始终是读者最为关注的焦点。没有时政新闻做脊梁,媒体的腰就硬不起来。不做时政新闻、做不好时政新闻的报刊难以进入主流媒体的行列。关于时政新闻,金梦玉主编的《专业新闻报道教程》有这样的定义:“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政新闻的报道范围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  相似文献   

4.
杨飞 《党课》2012,(18):72-75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溶,后改知行,又改行知,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陶行知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相似文献   

5.
谭天 《世纪桥》2008,(10):126-127
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多层次转变。如何使大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这种方式应做到以下四点:将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纳入日常生活计划;提高兴趣;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追求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要求,为培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就要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6,(5):88-88
在周恩来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周家逐渐形成了“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对于自己的身边人,周总理更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多所大学采访发现,高校教授的生存状态正展现多元图景:富教授财源广进,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课题提成、社会兼职报酬等等,每年收入达数百万元者大有人在;而穷教授除了学校发的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要承担养家、买房的巨大生活压力(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9.
马芳  赵颖梅 《世纪桥》2008,(1):124-125,129
语文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需改变传统僵化灌输式语文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实施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语文创新教育。只有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上来把握语文学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1.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和文明言行承诺”活动,组成“文明礼仪普及宣讲团”,深入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等。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举办“迎国庆、讲文明、树新凤”礼仪知识竞赛。开展形式多样的迎国庆、学礼仪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沧桑六十年:从前三十年教训看后三十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60年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总的来看,前30年积累的主要是教训:过早地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统制一切,不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没有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大搞阶级斗争。后30年昭示的主要是经验:思想解放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尊重知识与尊重劳动相结合;强化国家观念与培育市民社会相结合;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与渐进的改革相结合;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结合;模仿与创造相结合;保持党内活力与发挥党外积极性相结合;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无论是教训和经验都是对历史研究所构建的历史的一种认识,自然是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建设的概念 社会建设的研究近年得到重视,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大致有这些代表性的说法:将社会建设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将社会建设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专指社会生活的建设;将社会建设范畴等同于社会学的范畴,将社会建设理论等同于社会学理论;社会建设的涵义最突出的是建设的“社会性”,它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3.
伴着月落,伴着星起;沐浴在晨曦中,行走在暮色里。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是济宁一中教师李洪丰工作的简单素描。尽管生活犹如钟摆,但22年来他却像上足了劲的发条,在与时间赛跑。寒来暑往,他献身心于五尺讲台,洒汗水于育人杏坛,在平凡的岗位谱写着为人师表、甘做园丁的动人乐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全面建设小康成为新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发展,甚至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治家     
冯梅 《党史天地》2008,(3):48-48,52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廉洁的典范。解放初期。他把亲属召集起来开会,说:“旧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是新社会了,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我是人民政府的总理,共产党的总理,是干革命的,不能有私心,不能徇私情。如果我介绍亲朋好友到各部门任职,就可能上行下效,造成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形成一股不好的风气,危害极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周恩来在20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周家逐渐形成了10条家规: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望;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7、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家庭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的社会化,对家政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使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家政服务的管理水平;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抛弃家政服务人员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从而把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吸收到家政服务中来。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变迁总体上沿着政治化、革命化、集体化、城镇化的路径演进.聚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农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短距离、波浪式逐级推进的城镇化道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各民族特点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新型农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3):5-5
人类的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依靠劳动、尊重劳动、倡导劳动;充分认识工会在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劳动、创新劳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社会分配中更加重视劳动。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在和谐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序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关心青少年学生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文明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因此,我校从家庭影响、学校影响、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在436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建设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