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北京支部生活》2007,(1):13-1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1938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开幕,这是自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以来出席人数最多、会议时间最长、讨论问题最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通过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并作了组织调整,从而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这次会议使得遵义会议开始形成的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并在此后得到  相似文献   

3.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4.
探讨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问题,可以从"遵义会议"和"遵义会议时期"两个概念,即从遵义会议本身和从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及其决议的最后通过乃至下发、传达与贯彻这一完整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遵义会议本身虽然并没有推举毛泽东"在党内负总责",也没有让他成为"最后在军事指挥上下决心的负责者",但是,在贯彻和运用遵义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在领导各路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并取得长征胜利的英勇斗争中,在克服"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分裂主义挑战、维护全党与全军团结统一的过程中,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艰辛探索中,在完成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并最终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历程中,毛泽东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不仅是这段历史亲历者的共识,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朱薇 《党的文献》2018,(4):68-74,106
毛泽东党内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主要经历了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长达十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任弼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征中,他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毛泽东在军事上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1938年,他出使共产国际,取得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本人及中共中央政治路线的明确肯定,为六届六中全会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1941年9月,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全面主持中共中央机构改革,从组织手续上完成了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1944至1945年,他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联系中国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突出贡献,确立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的历史地位。任弼时还积极宣传阐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努力使全党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说法;“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85年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手稿《(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份原始文献明确记载着遵义会议所做出的组织调整决定是:在党中央领导方面,“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在军事领导方面,“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些决定说明,就遵义会议本身而言,还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党史论著又提出,1935年3月11日在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并以此为论据,来说明这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刘喜发  王兵 《唯实》2022,(12):89-91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1938年9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1]可见,毛泽东在全党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起点是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8.
孔德生 《世纪桥》2008,(21):22-25
毛泽东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名副其实的创立者与稳固核心。理由有三:其一,1935年遵义会议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起点,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及最后成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无可争议的创立者;其二,毛泽东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五大特点,这些独有的优势使他在遵义会议上脱颖而出,事实上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三,从1935年遵义会议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此间尽管存在过"洛毛体制"和来自党内的严峻挑战,但毛泽东始终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姜廷玉 《湘潮》2012,(1):10-12
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遵义会议后逐步确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党的七大在组织和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13年5月,我参加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学党史重走长征路”活动,到贵州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遵义会议在中共党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在这之中,毛泽东把自己正确的主张转化为党和军队的实际行动,使遵义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从领导学看,一种正确的主张要被领导层所普遍接受,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正确主张提出者不是处于主要领导地位,更不容易。而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做到了这一点。本文试图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发生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11.
正张闻天和毛泽东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引出了颇具争议的"领导地位"问题,该问题体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关于遵义会议后张闻天的党内职务称谓问题,目前学界有"负总责"和总书记两种观点。其次,关于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学界观点各异。本文拟对遵义会议所引发的"领导地位"问题做一述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历史事实,谈谈对该论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以及毛泽东核心地位的确立,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前后历经十年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的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进一步从组织路线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42年至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学习运动,解决了党内思想路线问题,为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七大党章,标志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进入中共最高决策层。1938年3月初,他赴莫斯科代表中共向共产国际作报告,使共产国际明确肯定毛泽东及中共抗战路线,而共产国际的支持成为六届六中全会确立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重要保证。1940年3月,他回国后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协助毛泽东领导延安整风,全面主持中央机构的调整、改革,从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六届七中全会期间,他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工作,精心筹备七大,为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付出了巨大努力。任弼时因此赢得了全党和毛泽东的信任,这一时期也成为他在中央领导岗位上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肯定了毛泽东在党史上的伟大地位和作用。本文拟就当时《历史决议》突出毛泽东的原因作初步剖析。  相似文献   

15.
韩平  唐国容 《党史文苑》2006,(8):13-14,19
本文主要考察了从遵义会议到"七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党内情况的变化,指出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是顺应中国革命的需要,优胜劣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我认为,对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肯定了毛泽东在党史上的伟大地位和作用.本文拟就当时<历史决议>突出毛泽东的原因作初步剖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它总结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战爆发期间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尤其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出了正式结论。它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晶,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同时渗透着毛泽东的心血。胡乔木回忆说:"《决议》的起草从头到尾是毛主席主持的,他构思和修改,很多思想都是他  相似文献   

19.
少华 《党史文苑》2014,(9):13-19
毛泽东一生中最屈辱的时刻 攫取军权后,张国焘开始用枪杆子“审查”党中央的领导。首先.他认为遵义会议及其选举结果(张闻天党内负总责、毛泽东任常委)组织上不合法。理由是.政治局共有12名成员,他与王明、康生、项英、任弼时都没有参加,顾作霖1934年5月去世.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仅有6名.为应到人数的50%.未达到党章所规定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在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