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已经 20 年.从不同视角,对苏联解体原因有几种标志性看法:社会主义制度先天不足、斯大林模式原罪、戈氏叛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等.应该说,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是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围绕八·一九事件的一系列活动不是简单的活动。继事件之后,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联邦建立了叶利钦体制,但这种体制极不稳定。一、政变的评价围绕政变失败的一系列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为的、权力斗争和历史必然因素的综合效应.政变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具有象物理力的集体如何使用决断力。叶利钦曾说:“克格勃特种部队比美国的特种部队经历了更好的训练。他们如果果断行动,我们都要被杀死。他们有完全左右形势的能力”。克格勃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本文对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一,制度性因素: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二,领导人因素:他们发起的改革瓦解了现存的制度并开启了苏联解体的闸门。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四,阿富汗战争因素:解体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摧化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东亚地区也不例外,但本地区由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早在冷战结束之前就已呈现出多元结构,不像欧洲那样在两极格局下,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军事集团、两种经济体制如此泾渭分明,壁垒森严。冷战结束前,东亚地区存在着苏中朝和美日韩两极格局,但只是从社会制度上分野,或作为苏美全球争霸的一种形式。其实,苏中朝和美日韩各极内部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还有摩擦。可以说,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组组双边关系。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虽不如  相似文献   

5.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开始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时期。近4年来,顺利地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确立了中俄两国新型的国家关系,双边关系进展顺利。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均保持了  相似文献   

6.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视角加以解释,但是离开具体历史场景的一般意义的解释会流于抽象,反而模糊了具体的原因.就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在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时,哪些因素表现了长期历史进程的发展趋势,那些因素作为过程性历史运动的力量组合发挥作用,都需要放到苏联国家体制的建构和历史演化中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30年前的苏联解体,至今仍在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间接直接撬动欧亚大陆敏感的地缘政治神经。本文力图从个人(戈尔巴乔夫)、国家(苏联)和国际体制三个维度,审视那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的偶然与必然,评判政治精英的沉浮,以及国际体制转型的震荡。作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冷战体系终结和帝国解体中负有主要责任,直接导致了苏联体制的瘫痪和瓦解,尽管这并非戈氏本意,也完全超出西方预想。相对于戈氏面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采取的激进和天真的改革举措,中国一直在探索和优化执政党、国家机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机制和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开放姿态,渐进改革,灵活务实,使体制"立新"的速度和质量,远超改造、破除旧机制的进程。在国际层面,苏联解体而导致的单极世界并未"终结"历史,而是开启了所谓"自由国际秩序"盛极而衰的过程。面对中国历史性的崛起,新一轮大国博弈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9.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原来作为苏联文学主体的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界涌现出许多新人,文学创作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周前,克里姆林宫和9个加盟共和国于六月份签订的“9+1”条约显得如此激进,以致萌发了共产党强硬分子政变的企图。现在,在民众揭竿而起的浪潮冲击下政变失败了,该条约却成为形同虚设的规定。该条约原本不能满足各共和国,现在则加剧它们对独立的渴望。事实上,解体的潮流可使前苏联分裂40个以上的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小国家——15个加盟共和国加上20个自治共和国中的一些国家,8个自治区和10个较小的自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以民族问题为视角,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一番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作者认为主要有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停滞、教条主义严重、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扭曲等。这些对于当今中国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而“三个代表”则正是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对历史的探究中寻找苏联解体的原因.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苏联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的因素上来,把苏联的解体归结为在苏联体制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民族主义的胜利,并进而认为民族主义因素将对新独立国家的民主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的俄语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在加速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刺激了俄语的发展变化。俄语原有的变化趋势明显加强,新的趋势骤然产生,形成一股改变语言面貌的强风。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12月16日独立,这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独立后9天,存在69年的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面临重新确定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问题。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曾表示“寄希望于独联体各国的联合”,但同时更为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认为这是“战略性的”和“最重要的问题”。从1992—1993年哈萨克斯坦对外活动来看,这一  相似文献   

17.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帝国研究视角下的苏联解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联的建立与演进,似乎都与"帝国"有复杂的关联性。其前身——俄罗斯帝国是典型的陆上帝国。苏联成立后坚持反帝立场,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帝国结构体系,以苏联统治中枢莫斯科及俄罗斯为核心,向外形成了三层边缘地带,其中第一层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中东欧华约成员国,第三层是在亚洲和美洲的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帝国终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次迟来的非殖民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其一,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判断和采取的对策及政策;其二,边缘地区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动员和发动作用;最后,"帝国的负担"成为难以承受的现实负担。  相似文献   

20.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左翼学者,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其著作特别是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4年11月23日,大卫·科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有关苏联解体的教训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3年前,苏联体制完全崩溃,迄今其原因还是争论不休。苏联解体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事件。1989-1991年,苏联突然分裂。他们的社会主义体制被一帮人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代替,这发生在十月革命75周年之后。从这件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苏联会走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尽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