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罗茜 《传承》2013,(5):140-141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性命运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命运,而是人类以有限抗挣无限时人类从其自制的悲剧性处境中编织悲剧,同时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陷阱中,是人类悲剧性处境的投影,是人用有限对抗无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3.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于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和事实,是对资源有限与发展无限的人类世界根本矛盾的深刻洞察。国家的地理位置、生存空间、对空间的把握能力及地缘边际利益关系是地缘政治思想的核心内涵,地理位置、边际关系、权力优势等是其斗争逻辑的主要内容。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地缘政治的斗争逻辑已成人类命运的阻遏力量,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时而出,必将开辟人类命运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对此在的有限性的否定和超越,无限的根据在于有限本身,对于具有无限、永恒这样终极意义的理念的理解只能在处境化的理解者的有限视域之中。这个有限的视域是由个体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共同界定的,对于终极实在的诠释或理会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这个视域所构建的"成见"。世俗化将对有限的超越以终极关切为旨趣还原于个人的精神世界,而将对现实秩序的塑造归还给社会的各个构成。  相似文献   

6.
刘双双 《传承》2011,(26):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7.
赵怀玉同志所写《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一文(见《求索》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实质上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一、任何有限的事物都有无限的性质和层次。宇宙的无限性正是通过这些有限事物的不同次层的变化过程体现出来的。赵文没有看到有限中包含着无限,因而把无限供奉在人的认识不可达到的彼岸,得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结论来。实际上,“无限粹纯是有限组织成的”,(恩格斯:《反杜林论》第48页)人们可以通过有限去把握无限,通过对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的认识,来实现认识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8.
王亚芳 《理论月刊》2005,(3):122-123
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刘双双 《传承》2011,(10):64-64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无论从人物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还是对生命的执着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共同表现了真实人生,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关怀。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官场小说中秘书人物命运归宿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有两点让我们无法回避,一是笼罩在其命运之上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性因素,二是在命运道路的选择上的“无间道”困惑.  相似文献   

11.
杜寒风 《思想战线》2000,26(1):56-61
王国维美学对20世纪中国美学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关头,主流美学占据主导地位,不等于非主流美学没有自己的一定地位,它们都在发生影响,只是影响的范围、程度有别.把20世纪中国美学的开山大师与其后的美学家比照,我们就会发现美学在中国发展中的起伏轨迹,尤其是非主流美学家命运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学科本身的必然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沙耆的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的作品充满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数字化时代,这一理念正在以自身逻辑形塑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重构着新的"部落化"现实与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分歧与共识在数字时代传播的每一次对话中呈现出来。在对外传播实践中,主动讲好自身故事并积极聆听他者诉求,才能感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同成员既应分享共同的利益,也要尊重不同的文明,以传播为桥梁实现有机联结,达成行动的协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无限生机与未来。  相似文献   

14.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和辩证关系。政治课教学也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政治教师所教学的有限内容,都是无限知识链中的一个节点;而学生对有限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都有可能趋向无限,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无限效用。政治教师对课堂教学有限与无限的认知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信度和效度。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承担无限责任的意识和境界。一、在教学设计中追寻有限时空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詹玲 《湖北社会科学》2007,2(12):135-137
在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参照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由于缺乏先进阶级力量的引导,必然走向失败,这一观点构成了《李自成》创作的悲剧主基调。与西方神话中不可更改的命运悲剧不同,当线性历史观继续前行后,悲剧即可因条件的改变而避免发生。由此,在文本被公认最具悲剧性的代表人物李自成,表现的更多的是英雄性而非悲剧性,而真正体现了悲剧必然的,是背负着阶级原罪的崇祯命运。  相似文献   

16.
世界的无限性问题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无限论者认为,人类已经认识到的时空界限不能证明世界的有限性,因为人类知识的界限不等于世界的界限,知识的界限是可以打破的,因此世界是无限的。有限论者认为,没有发现世界的界限不等于世界没有界限,无限性是不能证明的,证明了的东西只能是有限的,因此世界是有限的。上述两种观点各持一端,彼此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样一来,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似乎就成了一个停论。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无限性理论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无限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节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它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小说《野猫湖》和《八里荒轶事》的叙述包含两条线索,主线讲述生活在男权社会底层的乡村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裂变,副线讲述自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及命运。陈应松敏锐体察到了性别压迫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从新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了人类的文化现象、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小说对两性关系、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9.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永恒的物质世界。但是,人们众目所及的都是具体的有限的事物,那么怎样透过具体事物的有限性而把握整个世界的无限性呢?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高中学生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作如下的说明。无限并不等于有限。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是有生有灭的,总是要转化成其他物质形态,因而是有限的。而宇宙指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之中所有的事物,是无限的。无限又不能与有限隔裂。有人认为无限是有限的彼岸,因而无限是不可认识的;有人认为无限是有限的机械相加。这些都不能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学作品里悲剧代表人物的悲剧性实质根源于秩序观:悲剧的冲突可以看作要么是人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我关系(个人情感秩序)的冲突,要么是人同自然规律秩序的冲突。悲剧美的产生归根结底也是由于读者对悲剧人物个体行为不合社会或自然秩序观而产生悲剧性命运的强烈同情和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