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自从拍了《白毛女》以后,她就生活在了"名利"中。但她把"名利"变成了"还艺于民",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个朴实无华的银幕角色。到了晚年,她又把"名利"变成了"奉献",诠释了她心中"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在点燃繁星"的银发之情。她就是被誉为"身在名利中,心在名利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白毛女"田华田华在回忆1950年拍摄电影《白毛女》的情景时说:"我自身的经历和气质令导演看到我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2.
《白毛女》原型罗昌秀,这位经历了新旧中国两种制度风风雨雨的老人,如今在她的家乡四川宜宾凤仪乡一座简朴的农家小院里过着平静、悠闲的幸福生活。罗昌秀因其特殊的经历备受瞩目,这正是: 旧中国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家里,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三位年长者的合影。提起他们的名字,广为人知。一位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一位是"军中儒将"、原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一位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在首都乃至全国很多人都熟悉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京城"三田"。田华:银幕上的"党的好女儿"电影《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白毛女"的饰演者田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曾被评为"新  相似文献   

4.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真实的白毛女》,以现实生活中的“白毛女”罗昌秀,同艺术家塑造的舞台银幕形象“白毛女”喜儿对比的手法,再一次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笔者与罗昌秀是同乡,对其遭遇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应邀参与了《真实的白毛女》的拍摄。  相似文献   

6.
正1958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党的女儿》在全国公映了,田华扮演的党的女儿玉梅的形象生动、逼真,著名文学家茅盾曾中肯地评价该片的成就,并认为"田华同志塑造的玉梅的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  相似文献   

7.
歌剧《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有周扬、张庚等同志参加,由贺敬之、丁毅同志执笔,经过集体努力而诞生的。它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为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增添了光彩。 由于《白毛女》内容的故事情节可歌可泣,传奇感人,特别是主题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因此,《白毛女》的演出,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与认可。 它首演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是由鲁艺戏音系全  相似文献   

8.
1958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党的女儿》在全国公映了,田华扮演的党的女儿玉梅的形象生动、逼真,著名文学家茅盾曾中肯地评价该片的成就,并认为“田华同志塑造的玉梅的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鬼祸     
被一些阴谋家奉为人生宝训的名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在鬼的世界里好像也很受崇奉。究竟是人学鬼还是鬼学人?我未考证。但是人们常将假话叫做鬼话,大有指鬼为罪恶之源的意思,想其自有来历,那么,我们就看一下鬼是怎样说假话而谋"大事"的。《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都载有大量鬼话,不过多是鬼爱、鬼怨,说不上是谋大事。倒是《伯牙琴》中有一篇《楚佞克》,说是一个鬼诳语欺人,竟然差不多快要统治了楚国,算得干了一件大亨,可资借鉴。原文不长,照抄如后:楚佞鬼。有鬼降于楚曰:"天帝命我治若土,余良威福而人"。众愕然,共…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婴儿室’的《北风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白毛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田华。笔者也不例外,直到2010年初,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召开的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上,我惊喜地获悉,在当年华中新四军中,还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演员晓苇,她扮演的白毛女同样出神入化,受到了华东广大军民的喜爱。之后,我有幸对她作了专访。走进晓苇家一尘不染的客厅,  相似文献   

12.
你来我往     
《新长征》2007,(19)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想免费获得一本精美的杂志吗?您想为朋友送去一份意外的惊喜和祝福吗?您是猜谜高手吗?是或者不是,都可以来尝试一下哟!如果您是前5位把谜底传送到编辑部的读者,那么,您就可以获得一本最新的《西江月》(传奇故事版)。或者您把朋友的地址和姓名告诉我们,我们将为您的朋友送上最新的《西江月》(传奇故事版),并替您附以温馨祝福。来信请寄: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友东一条  相似文献   

13.
人·鬼·地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难以说清楚的,的确也说不清楚。譬如说鬼,尽管《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辞海》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但鬼究竟是个啥样子呢?谁也没见过。  相似文献   

14.
“张爷爷,您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从小到现在,哪怕到将来。当我刚懂事的时候,我爸爸便给我讲您的故事,说您是一个真正的东北汉子。想当年,您爱国忧民,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爷爷,您什么时候能回来看一看,聚一聚,让我们举杯同庆?我想大概不会很远了吧!” 这是江苏江阴市一位农村姑娘于1990年6月寄给台北张学良将军的。附信还寄去了两张自己的照片。这位姑娘就是自幼崇拜张学良的16岁的张静华。早在她读小学4年级时,村里放映过一场电影《西安  相似文献   

15.
苏江元 《当代贵州》2017,(49):40-41
丑丑把电影作为一个桥梁,连接东方与西方,连接城市与乡村,让更多的人和自己“和解”. “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11月17日全国上映的爱情片《侗族大歌》中,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爱情故事,戳中了观众的泪点.“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早已蒙尘的心”,看了电影的观众说,“想去贵州,想去苗乡侗寨看看”,“不想感天动地,只求从青丝到白发,看你儿孙满堂”…… 《侗族大歌》导演丑丑说,人的一生很短,一生只够爱脚下这片土地,只够拍苗乡侗寨,只够拍贵州…… 6年,慢慢拍 11月13日,深圳,《侗族大歌》全国路演第十一站,丑丑接受采访时说:“就像以前的爱很慢一样,我想慢慢地拍,希望拍的是有生命力的电影.”  相似文献   

16.
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精致的校园里,到处充满了浓郁的影视文化氛围,这里是一片影视教育的乐土。 ——一个醒目的“本周电影预告”栏前:一年级《大闹天宫》,二年级《聪明的一休》,三年级《宝莲灯》,四年级《三毛从军记》,五年级《我与外星人》。精彩的节目预告吸引了无数的充满好奇的、心情激动的学生。 ——一个以“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影片献给孩子”为标题的图片展览,分“规范的管理”、“领导的关怀”、“多彩的活动”、“科学的操作”、“丰硕的成果”几部分向您展示了学校开设电影课实验的概况和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鹏 《世纪桥》2012,(22):53-57
电影《赵一曼》完成于1948年底,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拍摄的。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为主人公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那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赵一曼》公映后,人们都想知道有关赵一曼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党把我培养成人,我却把自己变成了鬼",这是江苏省宿迁市体育局原局长王维洲判刑入狱后,在"悔过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此人在担任体育局副局长、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9人财物计22.3万元,被宿迁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相似文献   

19.
忧伤的质量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本来是一句调侃,我却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我们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不怕鬼”的论述,并指导编辑出版了《不怕鬼的故事》一书。在毛泽东看来,世界上存在很多“类似鬼的东西”,但越怕“鬼”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要想打倒“鬼”,必须在战略上藐视“鬼”,在战术上重视“鬼”。毛泽东“不怕鬼”的论述,对于鼓舞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勇敢斗争、克服困难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影响,并传播到海外,使世界人民“得到一次教育”。重温毛泽东关于“不怕鬼”的论述,对于激励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