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慎趋 《党史博览》2008,(11):16-17,42
《毛选》的出版工作由人民出版社承担 出版《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简称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毛选》。1951年春,《毛选》出版工作全面展开。1951年4月17日,出版总署发出认真做好《毛选》出版、印刷、发行工作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李栋 《党史博采》2023,(3):57-59
<正>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领域,邓拓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邓拓,原名邓子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一、时隔七年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正式出版出版《毛泽东选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毛泽东选  相似文献   

4.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7,(12):28-29
正《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论创新的事情,但他总感到做得不够理想。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也埋怨自己,"像《资本论》《反杜林论》这样的作品我没有写出来,理论研究很差"。有外宾问他有没有新的理论著作打算发表,毛泽东说:"可以肯  相似文献   

5.
《福建党史月刊》2014,(19):41-41
正《毛选》的英译本工作是与《毛选》的编辑工作同时展开的。1950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英译《毛选》委员会(1951年11月改名为《毛选》英译室)成立,曾两度担任美共中国局书记的徐永瑛被任命为主任,外交部的邹斯履被任命为委员会秘书,负责译稿的政治审查,同时充当委员会与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之间的联络员。最初,除徐永瑛和邹斯履外,委员会只有一位译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毕业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翻译家、学者费德林是访问井冈山的第一个外国人。195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并准备将《毛选》翻译成俄文。苏联为此特意派来几位理论家、翻译家来到中国,协助中国的同志完成这项工作。费德林就是其中的一位。费德林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过苏联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感兴趣,曾经翻译过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为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多作了解,费德林提出,想趁《毛选》出版工作尚在筹备阶段的时候,到一些著名的中国革命胜地去访问、考察,以便为日后《毛选》的编译工作积累些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冯瑾 《党的文献》2020,(1):65-69
毛泽东著作英译本是向全世界传播和介绍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全面抗战爆发前,毛泽东著作英译本的翻译出版工作主要是借助苏联、共产国际等方面的力量进行的。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传播毛泽东著作,出版了许多英文版单行本。同时,毛泽东的著作也陆续被一些国外机构英译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系统化地推进毛泽东著作的英文翻译工作,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和众多毛泽东著作英译单行本。同时,随着海外对中国问题的不断关注,国外机构和学者也开始组织队伍,翻译出版了不少毛泽东著作英译本。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10)
正作为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如何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著作,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话题。这里,笔者挑选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自己和自己著作的评价四则,以飨读者。★《毛选》四卷是"血的著作","是群众教给我们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同薄一波、李先念、谭震林等谈话。在谈到全国正在掀起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时,他说:"那都是以前的著作了。现在也很想写一些东西,但是老了,精神不够了。《毛选》,什么是我  相似文献   

9.
我们目前见到的《毛选》五卷本是建国后编辑出版的,直到1977年才出版了第五卷。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44年的晋察冀边区,中国的第一套《毛选》五卷本就已经面世,这也是毛泽东的著作首次以《毛泽东选集》命名。编选印刷这套书的3个负责人分别是邓拓、张春桥、翟来清。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翻译家、学者费德林是访问井冈山的第一个外国人。 1950年冬,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并将《毛选》译成俄文。前苏联为此特意派来几位理论专家、翻译家来中国,协助中国的同志完成这项工作。费德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费德林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过苏联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感兴趣,曾经翻译过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 费德林为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多作些了解,以便为日后《毛选》的编译工作积累些感性认识,他提出,趁《毛选》工作尚在筹备阶段的时候,到一些著名的中国革命胜地去访问…  相似文献   

11.
王祖强 《党的文献》2012,(5):116-118
毛泽东一生曾53次到过浙江,对杭州尤其关注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杭州是他外出视察到得最多的地方之一。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杭州留下多首脍炙人I:2的诗篇佳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是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权威版本,其中就有八首在杭州写就的诗词。  相似文献   

12.
陈晋 《党的文献》2015,(2):77-8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思想生平和业绩风范,为理解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这部年谱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客观记录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如何进行理论创造的。可以说,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选集》收入了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编辑毛选是一件严谨细致的大事,毛泽东亲自参加编辑工作,包括确定篇目、撰写部分题解和注释,并对一些文章作了重要订正.编辑毛选依据的版本是丰富多样的,从现存档案看,以手稿或修改件为依据版本的文章占比,随卷数的增加而增加.毛泽东是党内公认的学问家和文章大家,他一贯主张文章靠自己写作,反对他人代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严密而又科学的理论体系,毛选四卷中所收录的文章,就是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一根根“柱子”.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丰富的全过程,体会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两次回忆自己青年时期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根据推测,在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前,他应该已经接触过北京有关报刊上所刊登的《宣言》译文;根据有关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后,应该读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的油印本《宣言》和《国民》杂志刊载、李泽彰翻译的《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两种版本;1920年5月,毛泽东到上海拜访陈独秀时,很可能通过陈独秀阅读了陈望道翻译的正在核校过程中的《宣言》全译本.陈译本《宣言》正式出版后,毛泽东曾多次认真研读,受到深刻影响,以致毛泽东在日后的回忆中均强调自己青年时期所读的是陈译本《宣言》.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曾是一个著名报纸系列,新中国成立前在知识分子和上层民主人士中产生过广泛影响。毛泽东很早就和《大公报》有过交往,他早年被湖南《大公报》聘为馆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只教了一年书。1950年仲夏,乔冠华来学校找他翻译《毛泽东选集》(下称《毛选》),要借调。1950年8月,钱钟书奉调进城,到中共中央《毛  相似文献   

17.
正1964年3月24日,薄一波等人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到全国正在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热潮,毛泽东说:"《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所谓"血的著作",指《毛选》是斗争的产物,是"逼"出来的,写文章是为总结阐发中国革命在浴血奋斗的曲折过程中,党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因而,《毛选》的理论观点是付出巨大牺牲才换来的。  相似文献   

18.
1944年7月9日。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领导下,由邓拓负责编纂,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毛泽东选集》。在河北省阜平县城西南马兰村属的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坡山村出版了。这个坡山村很小,知名度很低。小村小到连《河北省分县地图册》和《阜平县地名资料汇编》都查不到村名。但是,它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毛泽东著作系统出版的版本,这是一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流传最早、最广的《毛泽东选集》,曾多次翻印,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柯云  育欣 《湘潮》2006,(1):55-5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随着《为人民服务》的发表和《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出版,李鼎铭的名字响遍全国。那么,李鼎铭究竟是如何与我党合作共事的呢?又是如何受到毛泽东重视从而被写进“毛选”的呢?早在抗战初期,李鼎铭就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抗战前线,成了我党我军的好朋友,毛泽东曾多次接见了他。1941年初冬,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他虽身为边区副主席,但对自己是否有职有权表示怀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他面前…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选集》(下简称《毛选》)一至四卷第二版已经问世。这次对《毛选》的修订,除了部分正文和题解的校订之外,主要是校订注释。《毛选》一至四卷第一版的注释是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组织一些专家撰写的。这些注释,从总体说是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但由于受当时资料条件和研究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