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柯仲甲 《前沿》2014,(15):79-81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种解释维度对传统的“经济决定论”发起了挑战。韦伯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等概念及其历史过程进行了精到的解读。同时韦伯还表达了对“理性的吊诡”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2.
王凤才  何佳佳 《探索与争鸣》2022,(7):107-117+179+2
阿瑞吉立足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考察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三次转移/更迭,进而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转移进程,以及“美国新世纪计划”进行重构;尤其是在三时段坐标中讨论东亚的浮沉与复兴,分析东亚复兴语境下的中国“自然发展”道路,凸显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其确信中国有自己健全的市场经济传统,驳斥了将中国经济奇迹视为新自由主义“成就”的做法。阿瑞吉对资本主义发展史、东亚经济模式的独特性,以及中国发展道路如何可能实现斯密理想型的“自然进展”的深刻剖析,尽管并不完美,但对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荣娥 《理论月刊》2009,(6):56-58
韦伯学说始终围绕"理性化"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从发生学意义上对西方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追根溯源,认为宗教的理性化促生了文化理性化,而文化理性化又导致了经济理性化即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细究韦伯命题的前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存在着一定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合法性论证之嫌.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伦理起源的观点是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范式,这一范式从近代西方宗教改革导致的伦理观念变迁方面揭示了新教的理性禁欲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形成之间的亲合关系。但是,韦伯在其研究中避开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的形成这样重要的历史问题,因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形成的科学研究相比,具有严重的理论局限。同时,韦伯的这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思想界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帝国主义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这一点却往往很容易为研究韦伯的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勾勒了韦伯对近代资本主义动力机制的社会学分析,澄清了国内学界对韦伯理论的若干误解,讨论了韦伯对资本主义动力机制的社会学分析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逻辑结构比较复杂,人们在韦伯对其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没有清楚界定.时至今日,人们在韦伯是如何看待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仍然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书的论证逻辑,指出,在韦伯看来,两者之间既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相关关系.就像幼蝉破蛹而出成为蝉的过程一样,新教伦理是广义资本主义精神的早期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抛掉宗教的外衣,转化为富兰克林式的狭义的资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中外学者研究已久,各种观点迭出,厉以宁教授近期著作《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一书对资本主义的起源作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此书观点,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必须到西欧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去寻找答案,资本主义不过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本文认为,应同样到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开辟了人类的现代化道路 ,其发展是以不平等和不公正为代价的。社会主义为人类开辟了平等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道。社会主义对人类现代化的贡献 ,同时也体现为在它批判下的资本主义发展上。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调整和改良 ,是在社会主义的冲击下进行的。没有社会主义 ,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纬  曹荣光 《思想战线》2001,27(6):34-39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存在必须以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市场经济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非单一经济因素所使然.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的道路时,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重视这种作用的具体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探索出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独具中国特色。国家资本主义在工业、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中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并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长远影响。回顾建国以后国家资本主义在我国的曲折发展历程,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面临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的问题,基于透视、揭露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之病症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拓展意识形态分析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模式。詹姆逊通过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判,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的不足和缺陷,检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条件,从而建构出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三重视域”,实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开展对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貌,还原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和孕衍逻辑,识别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统治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学术界广泛展开了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问题的研究 ,其中以哈贝马斯的合法性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哈贝马斯辩证综合地修正和重构了合法性概念 ,并且系统地指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批判地剖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 ,提出了避免和解决危机的方法。他的合法性理论结构宏大而又紧密联系实际 ,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合法性问题分析的理论典范 ,也是研究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合法性问题的一个理论支点。同时作为一位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家 ,哈贝马斯的合法性理论仍然有其值得商榷之处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科学认识资本主义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学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本文解读了一定程度上被我们所忽略的马克思的原创理论中关于资本文明的理论,特别是资本发展的历史极限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统一性,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现实运行包含着发展与衰退两种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文章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股份制、国有企业、经济全球化等现象进行分析,论证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李淑梅 《思想战线》2007,42(4):54-59
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劳动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劳动又处于历史变化之中,在文明时代劳动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法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寻求形而上的永恒正义国家的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交换关系的自由、平等论证资本赢利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正义性,马克思则用生产劳动说明交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形式性,批判了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特点,但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小蓉 《思想战线》2002,28(4):22-25
经济全球化既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产生和发展又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反过来 ,全球化浪潮的推进 ,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它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已近极限 ,其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永伦 《思想战线》2002,28(3):81-84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 ,是他对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深入分析 ,有感于这些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平均主义”和“节制资本”是克服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的关键。对私人资本主义既要鼓励其发展但又要对其加以限制 ,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反映了孙中山企图通过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革命 ,通过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促进实业和经济的发展 ,并用国家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来实现大国世界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这是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吉布森和格雷汉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在其合著《资本主义的终结》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解构了原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方式。主张打破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二元对立中资本主义类似于男性的等级优势和霸权地位,寻求性别和阶级的多样化联合,力图解构全球化中假定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男性霸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般把“英国式道路”看作是现代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形态,而把“普鲁士式道路”看作只是一个例外。这种改良的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不仅使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而且把德意志民族带入军国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二战结束后,东德通过实行民主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生存土壤,“普鲁士式的道路”走向历史终结。德国实现统一后,德东地区进行的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像西德那样完全实行小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而是继续保持大型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在经营规模、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优势。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农经济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