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震荡后c-jun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探索脑震荡后法医病理学的诊断指标。方法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脑内c-jun蛋白表达变化的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可见c-jun蛋白的弱阳性表达。脑震荡组损伤后15min可在神经元观察到c-jun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表达c-jun蛋白的细胞数及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3h表达达高峰。结论c-ju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诊断脑震荡和推断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大鼠脑震荡后C—FOS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Wang F  Li YH  Hu YL 《法医学杂志》2003,19(1):8-9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和脑震荡性损伤的关系,同时寻找脑震荡后法医病理学的诊断依据。方法55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脑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C-FOS蛋白的表达。然而脑震荡组损伤后15min即可在神经细胞观察到C-FOS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表达C-FOS蛋白的细胞数及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6h表达达高峰,直至损伤后96h均有大量C-FOS蛋白表达。结论 c-fos原癌基因的检测可成为诊断脑震荡和推断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Fang WH  Wang DL  Wang F 《法医学杂志》2006,22(5):333-334,F0004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脑震荡性损伤的关系。方法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段脑内c-myc蛋白表达的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c-myc蛋白的表达;脑震荡组损伤后20min可在神经细胞内观察到c-myc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c-myc蛋白阳性细胞数及阳性表达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8h表达达高峰,随后阳性细胞数和表达范围逐渐缩小。结论c-myc原癌基因的检测可能成为诊断脑震荡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震荡后GFAP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CB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2):88-89,92
目的探讨脑震荡后GFAP在脑内的时间性变化规律,为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4只SD大鼠按不同损伤时间分成3,6,12,24h和2,4,7,10d及对照组,用单摆式机械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脑震荡后GFAP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可见少量GFAP阳性细胞,脑震荡后6h后,随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GFAP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多,染色加深,至伤后7d达高峰。结论GFAP的检测可作为法医病理学诊断脑震荡的依据和推断脑震荡后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震荡后c-jun 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55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组(0min、15min、30min、60min、3h、6h、12h、24h、48h、96h)和对照组,用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各时间点,大脑皮质、脑干和丘脑神经元c-jun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对照组大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见c-jun mRNA的弱阳性表达。脑震荡组大鼠损伤后15min神经细胞观察到c-jun mRNA阳性表达,随损伤后经过时间的延长阳性表达逐渐增强;30min时c-jun mRNA阳性反应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96h时回落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c-jun mRNA表达水平可成为诊断脑震荡和推断伤后经过时间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Wang Y  Shen LH  Chen WJ  Liu M  Li F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4):241-244,F0002
目的探讨大鼠毒鼠强中毒的病理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剂量中毒死亡组、低剂量中毒组,高剂量中毒死亡组以1.0mg/kg毒鼠强悬浊液灌胃,低剂量中毒组以0.1mg/kg体重毒鼠强悬浊液灌胃。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中毒大鼠器官检测caspase-3与Bcl-2蛋白的表达,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器官caspase-3与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即高剂量中毒组大鼠caspase-3与Bcl-2蛋白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低剂量中毒组大鼠,Bcl-2与caspase-3于中毒30min后表达不明显,3h时,可见较为明显的阳性信号,Bcl-2在6h~3d达高峰,随后表达下降;caspase-3在24h~5d达峰值,随后下降。Bcl-2峰值早于caspase-3出现。结论Bcl-2与caspase-3参与了毒鼠强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大脑多巴胺D1受体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脑震荡模型,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震荡后1、2、4、8、16和24d 6个损伤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于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取内侧隔核(MSN)、左右Broca斜角带垂直支(VDB)、丘脑网状带(RT)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多巴胺受体(D1)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脑组织D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变化情况:在MNS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到16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16~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VDB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2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脑震荡后2~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但在24d仍比对照组的表达弱。在RT区,脑震荡后1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减弱,4d细胞阳性表达最弱,4~24d细胞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到24d与对照组表达接近。结论大鼠脑震荡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多巴胺D1受体在MSN、VDB、RT不同区域的表达轻微下调,但下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为博落回中毒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制作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实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技术,观测不同时间段大鼠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 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博落回总碱中毒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不同,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博落回总碱中毒症状不明显情况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可作为鉴定博落回总碱中毒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梅增辉  姚芳  邓伟年  刘余庆  张玲莉  陈晓瑞 《法医学杂志》2007,23(3):170-173,176,F0002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Bcl-2/Bax蛋白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视神经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动物模型,用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RGCs的动态变化。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Bcl-2及Bax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神经横断伤后RGCs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2周以后缓慢减少;伤后Bcl-2、Bax表达随时间不同程度的增加,Bax对损伤反应较Bcl-2稍晚,两者表达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维持一定的时间。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与RGCs存活数目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视神经横断伤后Bcl-2和Bax的表达在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可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早期脑损伤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XD  Shi WD  Qin QS 《法医学杂志》2003,19(2):78-80
目的 探讨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表达的变化规律与损伤时间关系。方法 运用光镜观察脑挫伤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挫伤早期不同时程Bcl-2、Fas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光度值的变化规律。结果 伤后8h在脑挫伤周围可见典型的凋亡神经细胞;伤后30min损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出现Bcl-2、Fas阳性表达,以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达范围亦逐渐扩大,其中Bcl-2蛋白表达在伤后4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的趋势,至伤后10~12h其表达程度与伤后1h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可用于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推断及生前与死后脑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震荡后早期热休克蛋白70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脑震荡后法医病理学诊断依据,笔者用单摆式打击装置建立脑震荡模型,分别在打击后立即,15min、2h、4h、8h、24h、48h、72h、96h及120h处死动物取材,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大鼠脑震荡后脑内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变化。结果发现脑损伤后15min在暴力作用下局部神经细胞内出现热休克蛋白70表达,之后随损伤后时间的延长,表达热休克蛋白70的细胞数及范围逐渐扩大,损伤后8h表达达高峰,直至损伤120h均有大量热休克蛋白70表达。笔者认为脑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可作为脑组织生前损伤的标志,同时亦可根据其表达变化推测脑损伤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pelin-13对小鼠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对小鼠脑外伤后自噬相关蛋白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生理盐水(sa-line)组、Apelin-13组。Apelin-13组和saline组在建立脑外伤模型前10min,分别注射Apelin-13(0.3μg/g)或等量生理盐水于侧脑室,然后利用Western-Blot检测脑外伤后24h、48h组大脑皮质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和Bcl-2等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在脑外伤后24h、48h,saline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的蛋白表达均被显著上调(P〈0.01);同时Bcl-2、P62的蛋白表达水平被显著下调。然而,与saline组相比,Apelin-13组可显著下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显著上调Bcl-2和P62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Beclin-1/Bcl-2的比值。结论Apelin-13可以明显抑制脑外伤后小鼠大脑皮质细胞的自噬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Beclin-1、Bcl-2蛋白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Wang F  Hu YL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3,19(4):207-208,211
目的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Bcl-2蛋白在心肌组织中不同区域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正常心肌组织无Bcl-2蛋白表达。Bcl-2蛋白再灌注0.5h后即可在缺血区域表达,且表达主要在心肌内层。再灌注1h后可观察到Bcl-2蛋白不仅表达于心肌内层且已经扩展至心肌的全层。再灌注2h发现心肌外层表达明显强于心肌内层,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以发现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Bcl-2基因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且可以作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早期诊断提供一项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ol(tumornecrosis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a、IL-1β表达。结果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纽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a、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