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中国五人获"诺贝尔贡献奖"?一一去年12月27日《新京报》上的这则新闻标题,让人结结实实地"震撼"了一把。因为,如果消息确凿,这将是中国人在104年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项。而且一得就是五人,这能不"震撼"国人吗?及至看完整篇报道,被"震撼"得越高,被"羞辱"得也就越深。其实所谓"诺贝尔贡献奖"不仅闻所未闻,而且跟诺贝尔奖根本就没有一丁  相似文献   

2.
秦丹 《时事报告》2012,(11):82-83
10月8日,2012年的诺贝尔奖开始揭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其实,在9月下旬,第22届搞笑诺贝尔奖就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抢先一步登场,不仅颁发了10个不同领域的搞笑诺贝尔奖项,还邀请了5名正牌诺贝尔奖得主颁奖,大出风头。一位科学专栏作家因此写道:现在的诺贝尔奖已经愈发变成除了获奖者以外没什么人能懂的高精尖玩意儿,而真正体现了科学贴近群众、走进生活精髓的,反而是那“臭名昭著”的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始于1991年,该奖项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之所以设立这个奖项,其目的是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在亚伯拉罕看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3.
再有十天半个月,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要与公众见面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去年的诺贝尔奖,再唠叨几句。  相似文献   

4.
2005年诺贝尔奖的陆续颁奖再一次牵动了国人的心灵,因为中国再一次与诺贝尔奖无缘,国人依旧只能眼巴巴地作看客。问题是复杂的,观点是纷纭的。有些人特别留心搜集中国本该得奖的事实。当初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王淦昌等人的发现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吗?为什么就得不到诺贝尔奖的提名呢?特别是1965年中国科学家联合攻关,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竟然也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承认。这难道没有文化歧视吗?一些人热衷于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找差距,认为现代科学精神中所包含的逻辑性的、定量的精确思维…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国快50年了,诺贝尔奖离中国究竟还有多远?中国人在智力上完全有获取诺贝尔奖的能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是人,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能用在刀刃上。中科院创新工程是以15年为周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在北京,一位资深院士在弥留之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国家,一般建国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前苏联1917年立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的时间,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6.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人看日本,确实有几个毛病。其一是先天的:一说日本就扯到中国,好像除了漫画,满日本看见的到处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在日本很快就学会弯腰撅腚,而西方人不会,日本人学他们握手,这正是中日文化同根的现象。但过淮为枳,何况过了海。"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厢情愿地诠释日本。例如有文章介绍皇太子的女儿上学也得跟普通人家一样带饭盒,写这么一  相似文献   

8.
1998年,我国四位科学院院士发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的呼声。2000年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的时候,我国又有100位科学家向全社会发出《关注诺贝尔科学奖、关注科学和教育》的倡议书。2000年5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20世纪科技发展展”,12月16日,中国科协举办了“世纪辉煌——纪念诺贝尔奖百年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教育要进行大改革、大变革,而不是小改、小闹。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而且愈演愈烈,是害死人的。看看现在的高中学生每天睡几个小时?吃了饭马上就要学习,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学习。说不让补课,但现在却是全国的学生都在补课,从小学一直补到高中,这个问题太厉害了。现在教育的环境是应试教育,没有创新,不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现状可以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形容。我们解放了几十年,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如果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0.
封面人物:莫慧兰1994年10月,日本广岛,第12属亚洲运动会。年仅15岁的中国体操小将莫慧兰刮起了一阵“莫慧兰旋风”,她技压群芳,一举守得5枚金牌,让亚洲各国的体育健儿为之震惊!莫慧兰是广西桂林人,家庭普普通通,父亲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印刷工人,母亲...  相似文献   

11.
平凡与伟大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平凡可以转化为伟大。雷锋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生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蒋筑英、罗健夫也没有得过诺贝尔奖金。但是,他们的言行中却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茫,成为我  相似文献   

12.
省钱有招     
《当代广西》2006,(14):62-62
得一个诺贝尔奖能够让中国人高兴,但对中国来说这并不是最需要的。仍处于脱贫阶段的中国急需比尔·盖茨、任天堂之类会赚钱的创新人才。——杨振宁在广州作学术报告时这样说。即使一个人身体有障碍,但仍有很多事可以达成。你负担不起一个残障的灵魂,就像难以负担残障的身体一样  相似文献   

13.
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最重要资源。一个国家,不论人口多少,也不论自然资源贫富,只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便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国一向重视人才开发,从而使它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注重人才资源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最多,共128人,欧洲为98人,日本5人。美国科  相似文献   

14.
看完《达&#183;芬奇密码》,有些意犹未尽.私下里还有点嫉妒那个叫丹&#183;布朗的美国人。竟敢通过一连串密码的破译.把个困扰西方世界2000多年的悬案“破”了,真是了不得。因为意犹未尽,所以又专门到书店去找类似的书买来看,看到了这本日本人写的《凡&#183;高的遗言》。日本人推理小说写得好,那是没得说的,可这位名叫小林英树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10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获得年度经济学奖。这是继2004年和2006年,宏观经济学者在新世纪中第三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两位学者针对宏观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两人之中的西姆斯教授更偏重于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技术性较强。今天我们主要探讨萨金特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忠东 《中国减灾》2010,(12):43-44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多有地震、火山和台风等灾害发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培养和增强了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一方面注重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安全保障措施非常得力。无论对地震还是火灾,日本人都常备不懈,坚持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度的各项诺贝尔奖已经陆续评出,获奖者中依然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迄今,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总是与它无缘?诺贝尔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得奖不是科学家的目标 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得知他获奖的消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意外”,甚至“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8.
梁惠娣 《乡音》2012,(6):49-49
日本人精明,众所周知。我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让我对日本人的精明有了切身体会。2011年8月31日下午我抵达日本东京。下了飞机,直奔东京大学留学生会馆,然后与留学生会馆的负责人交涉,要了个小套间作为我此后留学生活的容身之所。  相似文献   

19.
追忆陈清机     
陈清机,号穆亭,福建晋江安海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0岁时,由姑父王春牧抚养,进私塾就读两年,后又得姑父资助开设鸿泰干果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往日本神户经商。在日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190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  相似文献   

20.
过头话一例     
古语云,过犹不及。西谚亦云,真理过一步即成谬误。事实也的确如此,茶水斟满了要溢出来,肥皂泡吹大了会破,给人看相也只能恭维他红光满面,决不能说红得发紫。过头话便是说得太"过"了的话。何谓过?一是超过了事物本来的实际程度,亩产几百斤说是几千斤,写几首诗说可得诺贝尔奖;二是越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