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节庆礼仪。彝族除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节庆习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之外,老人过生日时的寿诞礼仪也极具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民间习俗,常常有扮哑巴角色的活动。比如宋代中原市井傩戏中就有“粉墨其面”的哑巴出现;白族“田家乐”演出中,哑子、哑妹(又称来兴、来妹)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240多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哑巴舞”,又称“跳哑巴”、“哑巴会”。这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部裸体的,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油彩图案,戴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为“哑巴舞”。相传多年前,离盖瓦洒不远的一个村子叫阿须落,村中庙内供…  相似文献   

3.
“三”,作为一个成数,在彝族文史典籍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浸透着它的神秘影响,从古史到当代现实生活,神秘的“三”无所不在。“三”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代表了从古代社会到当今彝族生活各领域的一种文化脉络。探寻“三”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僰人洞穴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鹏 《今日民族》2004,(8):43-44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人自称“锅泼”、“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民族识别时,归为彝族白彝支系。这个民族多数聚居于偏僻边远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只有少量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丘北人不但保留有古老的语言和服饰,同时还保留了古老的习俗,洞穴葬便是其中的一种。丘北人人死不用棺木,不看坟地,不择吉日,不筑坟堆,不立墓碑。人死后2至3天,由村里的人相帮,用木架担到野外实行土葬,而对于60岁以上(含60岁)的死者,要取其“灵魂片”入祖,实行洞穴葬。(按人的说法,只有年满60岁或超过60岁的死者才有资格入祖。)洞穴葬是一种较为奇…  相似文献   

5.
彝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因支系以及所在地域等因素的差异而各有特色。广西彝族的婚嫁仪式,基本分合八字、提亲、定亲、求亲、娶亲、回门六个过程。其中,娶亲过程最为有趣。  相似文献   

6.
明代至清初黔西地区彝族习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至清初,黔西地区的居民以彝族为主,其上层又是朝廷在黔西地区的代言人,代表朝廷时黔西地区的各民族进行统治,彝族土官也就成了当地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拥有控制和管辖其统治区内各族人民的特权.因此在多民族杂居框架下及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作为主体民族的彝族在婚姻、丧葬、节日、着装等习俗方面对当地其他民族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人民生活朴实简单,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婚姻习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外来文化冲击,彝族本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彝族婚俗变迁的实情进行对比梳理分析,可为保护彝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莹  李昶罕  罗边伍各 《传承》2013,(11):102-104
四川凉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当地人民生活朴实简单,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婚姻习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受外来文化冲击,彝族本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彝族婚俗变迁的实情进行对比梳理分析,可为保护彝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彝族与拉祜族的历史语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角度分析比较彝族和拉祜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说明这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着重对凉山彝族法文化中的婚姻习惯规范部分进行研究,侧重梳理民主改革后凉山彝族婚姻习惯规范的变迁,并提出凉山彝族婚姻习惯法文化与国家法文化融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农历十月,当满山的枫叶红透的时候,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油茶上榨了,各种各样的菜都腌进坛里了。这时,丰收给侗家人带来的喜悦难以形容,更令人难忘的是侗家人的“十月头卯迎新娘”,当地侗族又把这天称为“嫁女节”。这种近似“集体婚礼”的习俗广泛流行于贵州剑河侗族地区一带。每年的农历十月,在贵州剑河小广侗族地区,有一件事使人们感到莫大的兴趣。那里的侗族青年男女,凡是到了结婚年龄,又选好配偶定了婚约的,都把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定为结婚吉日。这种婚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在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古时候,小广地区的侗…  相似文献   

12.
赵光 《今日民族》2004,(9):28-30
提起新疆的塔塔尔族,很多人并不熟悉,不仅因为这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不足5000人,而且因为他们居住在遥远的西北边陲。谁能想到,他们竟是当年拥有数十万大军,雄踞我国北方的突厥人塔塔尔部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曾灭掉军事实力强大的柔然汗国,击灭不可一世的高车王国,后又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浴血奋战。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如今,塔塔尔人的  相似文献   

13.
陆晓萍 《人民论坛》2011,(10):112-113
彝族婚姻习惯法和《婚姻法》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婚姻和家庭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价值与社会基础的不同,两者难免产生冲突。彝族婚姻习惯法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现象,积极协调彝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构建和谐凉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彝族阿细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由灵魂支配着。灵魂一旦离开了人体,人就死亡了。而人在生前积善或衰老病死的为善终,其灵魂可以顺利进到天府、灵界。阿细人十分孝顺、尊重老人,崇敬祖先,所以60岁以上的老者一般在生前就已做好了棺木,并上好漆摆着。凡遇老人病重,子女须昼夜守候,服侍左右,老人一落气,家人要杀猪宰牛宰羊,设置祭堂。出殡之夜,死者的孝男孝女要请"细乐、唢呐、鼓号"队来演奏,孝子贤孙要守在棺材两侧  相似文献   

15.
彝族花腰服饰刺绣中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春玲 《今日民族》2006,(11):45-46
彝族支系众多,分布较广,各支系除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外,其服饰也各有特点。居住在石屏境内的彝族尼苏花腰人的服饰刺绣不仅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而且它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人的生活愿景和神话传说,折射着彝族的历史、分支、迁徙,寄托了彝族花腰人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部展示彝族花腰文化史的经典作品。花腰服饰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中认识世界和审美意趣的总和。走近彝族花腰人,欣赏花腰服饰刺绣,你会感受到那古朴、清新、粗犷而…  相似文献   

16.
彝族古代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性、类型、层次、特征和精神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分析,指出悠久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地方性和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了彝族古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大陆喀斯特山地文化、农牧文化、姑则文化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彝族古代文化呈现出“一统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18.
彝族婚姻习惯法和《婚姻法》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婚姻和家庭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价值与社会基础的不同,两者难免产生冲突。彝族婚姻习惯法的存在及其影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现象,积极协调彝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婚姻法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构建和谐凉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The tradition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perception that the soul still exists after death mean that the Yi people take funerals very seriously.Their grand funeral rites are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is ancestor worship.Southwest China is home to a large and widely distributed number of Yi sub-  相似文献   

20.
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了其原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从墓地选择、葬具构成及丧葬礼仪几个方面,反映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演变的历史状况,从一个侧面认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通过比较,从更多方面透视台湾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