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历史演变和现代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的派生诉讼起源于普通法,"福斯诉哈尔波特"案件及其后来的判例中所创立的规则及其例外,成为普通法上派生诉讼的基本规则.成文法从1948年<公司法>开始引入股东救济制度,并逐步形成1985年<公司法>上的派生诉讼制度.由于普通法和成文法貌似相同的两套规则导致了法律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英国政府对派生诉讼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在2006年新公司法中形成了新的派生诉讼制度.与原有的规则相比,新的派生诉讼程序实现了更现代、更灵活和更易于理解的改革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进 《中外法学》1983,(4):41-44
<正> 一、前言在普通法,未经外国主仅国家的同意,不得在英国法院对该国提起诉讼。这种豁免基本上是由国际公法的一些规则和该法"平等者之间无统治权"的准则派生出来的。这些国际公法的规则已经成为英国普通法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刘超 《法学》2018,(1):114-123
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规范设计与制度运行中,诉前程序被定位为与诉讼程序同等重要的制度创新。诉前程序在制度设计与解释上存在审查标准结果导向过于严苛、期限设置僵化等弊端。问题症结源于规则设计与解释适用偏离了诉前程序的独立性价值,需要通过补强与完善规则设计以彰显诉前程序的独立价值。具体路径包括:厘清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之街接规则体系,对行政机关是否履职应秉持行为标准而非结果标准,丰富诉前程序期间行政机关履职期限的弹性范围等。  相似文献   

4.
法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范式作为一种简单可取的解释路径,能够合理解释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不同国家实施效果迥异的现象.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原告股东往往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衡量是否提起股东派生诉讼,股东派生诉讼在某一国家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股东派生诉讼的成本风险分担规则和激励机制能否起到鼓励或者抑制诉讼的作用.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派生诉讼案件鲜有发生的现状,我国在完善股东派生诉讼规则时,应当充分利用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重视法律规则在诉讼成本存在时的效率作用,并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发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重派生诉讼制度是在公司重组、集团化发展运作中,完善公司集团治理机制,堵塞法律漏洞,保护投资人基本权益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对二重派生诉讼适格原告的科学规制,是二重派生诉讼制度构建的核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充分控股是二重派生诉讼适格原告的前提要件。具有母公司股东资格是二重派生诉讼适格原告的实质要件,在现行制度层面,这一要件表现为法律对原告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的规定,二重派生诉讼适格原告的持股规则应当与现行公司法的规定相协调,但在股份交换或转移等特殊情况下,这一规则应当变通适用。派生诉讼前置程序是确认公司诉讼法定代表人怠于履职诉讼行为的必要措施,也是股东取得二重派生诉讼适格原告资格的程序要件。  相似文献   

6.
股东对董事诉讼中的商业判断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法》的修订创建了股东对董事的直接诉讼和派生诉讼,拓宽了司法对公司运作的介入。然而在发挥诉讼对股东权益维护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董事权责的平衡和司法对经营世界的尊重。美国的商业判断规则在股东对董事诉讼中具有排除司法实质审查、确立诉讼的证据规则、在派生诉讼中建立用尽内部救济原则的功能。我国在借鉴商业判断规则时,应作成文法化的引进。在司法解释中细化董事的注意义务,明确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条件和商业判断规则的运作程序,完善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灵魂,是人民法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性要求。司法公正包括裁判结果公正和裁判过程公正,也就是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其中,对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人民法院的裁判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权威,是因为人民法院的裁判是依照严格的程序规则作出的。法院裁判的权威性,除了来源于宪法赋予的审判权外,还来源于裁判程序的严格和公正。我国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在吸收从民主革命时期到建国以来几十年人民法院审判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诉讼程序规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制订了一整套严…  相似文献   

8.
王丹 《政法论坛》2023,(2):144-156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规定中仅有前置请求程序而无审查程序,对于股东起诉不构成实质性障碍,无法实现提前过滤无价值诉讼的功能。在当前公司法修改背景下,股东派生诉讼的生长土壤和发展路径将发生变化,制度潜力逐渐展现,股东派生诉讼增设审查程序将在顺应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扩张需要、促进公司监督机关职能发挥、协调诉讼动力不足与滥用诉讼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对我国当下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作用。2021年《公司法修订草案》中关于公司组织机构及相关内容的多处修改,为今后股东派生诉讼程序的改革提出了新命题。在考察借鉴英美国家股东派生诉讼审查程序的构造机理基础上,建议通过增加公司内部审查回应流程、探索外部独立审查制度、建立司法预先审查机制的路径,设置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审查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9.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标志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从程序正义原理考量,新出台的规则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对比应从强化审前程序对证据排除的筛选机能、赋予审前准备程序具备确认证据排除效力、确立权衡法则作为个案裁判衡量的基准、建立类型化的证据排除判断标准、建立实时且独立的异议抗告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机制开始形成于英国,起源于普通法系的司法实践,是衡平法创设的,作为一种让侵权人对公司承担责任的诉讼机制.达一重要的诉讼机制被认为是英美法系的一大天才发明.我国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首次在立法上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然而立法上的新动向必然会对司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以改变过往司法实践中的不合理做法.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不应拘泥于法条的诠释,而应结合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制度及运作程序问题,以达到既满足社会需要,又方便司法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叶林 《法学研究》2020,(3):61-81
股东会决议无效是公司法上的特殊现象,在立法上宜做缜密细致的特别规定。然而,公司法和“公司法解释四”表述简约,在决议无效判断标准上诱发众多理论和实务分歧。我国就股东会决议效力规制,经历了从英美法向大陆法模式的转型。前者以1993年公司法第111条为代表,关注对股东会决议实施的控制;后者以公司法第22条为核心,强调对股东会决议形成的控制。在现行法下,对股东会决议无效规则的解释,不应采用概念法学分析路径,不宜搬用法律行为规则或侵权责任法的分析路径,应当尽力回归公司法解释路径,也即,斟酌公司关系的安定性、决议形成的程序性和效力控制的时间性,达成维护公司关系安定性与消除决议违法性的双重目标。在认定股东会决议违法无效时,应当从决议无效的本质出发,重视决议无效与撤销规则在适用中的交叉和互动,将违反公司本质、违反公司民主参与规则、违反强制性规定和违反公序良俗,作为股东会决议无效的一般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determines whenstates are liable for international law violations. States aregenerally liable when they have control over the actions ofwrongdoers; thus, the actions of state officials can implicatestate responsibility whereas the acts of private citizens usuallydo not. We argue that the rules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havean economic logic similar to that of vicarious liability indomestic law: the law in both cases provides third parties withincentives to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wrongdoers whom they canmonitor and influence. We also discuss international legal remediesand individual lia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相似文献   

13.
韩凤然 《河北法学》2005,23(12):137-139
无效行政行为是瑕疵行政行为的一种,研究并建立无效行政行为制度对于推行行政法治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无效行政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我国目前无效行政行为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建立无效行政行为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罚没收入的使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这与我们对罚没收入的性质缺乏准确的把握有直接关系。罚没收入是基于他人违法而给财政增加的收入,它不宜用于公权力机关的经费和福利;它作为公权力主体制止违法而带来的副产品,还应该用于制止违法和预防违法,以及用于对因他人违法而得不到充分救济的公民;它作为解决因社会深层矛盾而产生的违法问题的措施的副产品,还应该使用于对产生违法现象的根源治理上。  相似文献   

15.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适用规则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位法”、“下位法”是根据位阶的不同对法律规范所作的区分。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强调的是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时,司法机关应优先适用上位法。在上位法允许下位法对其作出变通规定,或者下位法的实施性规定没有抵触上位法时,则会出现“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适用规则的例外司法机关应优先适用下位法。  相似文献   

16.
传闻证据规则源自英美法系,目的是排除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以保障当事人权利及诉讼公正。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精神在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些规定大多落空。传闻证据规则是适应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和陪审团审判制度而生的,其纷繁复杂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借鉴。但该规则可以促使证据规范化和精细化,促使证据链条的形成更合理、更科学,保障诉讼公正、高效进行。在我国法制日渐完善的今天,如何合理借鉴国外的传闻证据规则,成为细化我国证据规则和摆脱我国现行刑事审判中诸多缺陷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The actio libera in causa doctrine, as originally formulated by variou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oncerns the imputation of responsibility to actors for actions unfree in themselves, but free in their causes. Like our Enlightenment counterparts,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of criminal law, as well as most Western legal systems (both common law and civil), allow that persons can be responsible for acts that are not free when performed, provided they were free in their causes. The actio libera doctrine allows us to impute unfree actions to persons, provided they were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the conditions of unfreedom that characterizes those actions when performed. This doctrine seems to be instantiated in a great many actual legal practices. But I argue that we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importantl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doctrine itself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w. On the one hand, the actio libera doctrine allows us to waive the voluntariness requirement that is generally needed for criminal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disallows defendants to appeal to defences they would otherwise be entitled to use to block liability, if they culpably created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own defence. The first case involves rules of imputation, while the second concerns culpability, and justifying the actio libera doctrine therefore faces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the two cases.  相似文献   

18.
刘春萍 《北方法学》2009,3(3):30-36
法治原则作为世界多数国家宪法所普遍贯穿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历部宪法文本中经历了由法制到法治的发展演变。现行宪法对法治原则的规定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而法治原则在宪法文本中的价值可区分为宪法文本内和宪法文本外两个层面:在宪法文本内,法治原则是协调统一宪法规则的标尺和确立宪法权威的依据;在宪法文本外,法治原则要求规范和控制国家公权力的运行,保障人权与公民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信赖法则是以保护信赖为正当性理由、以与常态法的悖向性规定为特征而在两大法系现代私法领域中得以聚合的规则群。它是信赖原则指导下所涉领域最宽、波及内容最广的规则体系。信赖法则之称谓可以在不破坏法律要素的既有理论、充分尊重信赖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石与准则作用的前提下准确揭示与概括该规则体系的内涵和本质。两大法系信赖法则均为开放性的规则体系,代表着现代法的方向,是现代法安全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在法律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民法无需对大陆法或英美法的信赖法则在取向上做严格限制,应赋予其一般条款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understood as the formal justice criterion that like cases must be treated alike, as a rationale of the rule or system of precedent.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and rejects Kelsen's thesis on the conceptual insignificance of that principle in the spher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identified uniquely with a logical criterion related to generality of rules and simple legality. The second part argues for the ethical relevance of equality before the law as a reason for a legal system to have a rule of defeasibly binding prece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