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10)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施行白色恐怖苛政,禁绝大陆文学,文坛顿成沙漠。于此时际,当局扶持《现代诗》《蓝星》《创世纪》诗刊逐步发展,三家诗刊的成员,几经分合,汇成泛现代诗派,长期占领了台湾主流诗坛。泛现代诗派,在五十年代的前行者,多为二十岁上下习诗年轻人,他们遵循当局文艺政策,作品编织梦幻,远离社会现实,力求在语言形式方面发展。其中,唯有痖弦和商禽两位,创造了内容形式俱足吟味的诲品。痖弦才赋优异。他的诗,起点高,原创力强。杨牧指出:"痖弦的诗,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拥而  相似文献   

2.
邓靖 《台声》2013,(6):72-72
4月30日至5月2日,旅居加拿大的原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河南省南阳籍著名诗人、市作协名誉主席痖弦先生回到家乡南阳,应邀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由台湾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是=争门为台湾文学大师拍摄的系列纪录电影。第一系列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问进行拍摄,选取了林海音、周梦蝶、  相似文献   

3.
徐道胜 《中州统战》2002,(12):30-31
国庆节前的一天,几位文友不约而同地给我打电话说。听说前两天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回来了。我们没见着,听说你老兄跟他挺熟。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他的情况。 我想了想,开始给他们讲述我眼中的痖弦——  相似文献   

4.
出版之尔雅     
《台声》2011,(5):33-33
台湾出版人的组成很奇特,不论本省或外省,常在市场有所斩获之后,延伸其他文艺事业。比如皇冠的小剧场,正因创办人平鑫涛与琼瑶的组合,提供台湾剧场一个实验的舞台;幼狮文化早年在痖弦结合“救国团”资源,办文艺营跟编辑营。  相似文献   

5.
正"写作即是对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这句话对成立已超过一甲子的"创世纪"跟同年代的诗人们来说,不仅是箴言,更是亲身经历过大时代的辗压后,只能以诗文将命运刺青,成为自己与读者的一种图腾。不论是王庆麟将自己变成痖弦、宓世森写成了辛郁、罗显昌成为商禽、张德中笔名张默……这些笔名其实都跟时代背景有关。台湾文坛为何在五四运动后没有承接抒情风格,而转为隐喻的象征派?何以诗僧周梦蝶跟诗魔莫洛夫  相似文献   

6.
见到痖弦     
数年前痖弦从台湾来信说:“你我都要保重,我们见面有期。”这语气很乐观,但我总觉得是一句梦话。到了1998年11月下旬他来信说:“我已从《联合报》退休,12月6日离开台北到温哥华居住,特向你告辞。”从未见过面,言说“告辞”,──真让人迷惘而悲哀。 痖弦50年前小小年纪离开爹娘东渡到台湾这块陌生地,50年后又继续东渡到一个更远的陌生地。先前他说的“见面有期”,渺茫了,是天边一缕消散的云。 然而,今年,即2000年5月8日,痖弦真是来到家中了。这个日子容易记住,旱了几个月,这一天忽然降雨了。甘雨遇上故知…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22)
正嗨,我来拜访你之前,想起去年底一个画面。那天痖公(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到报社来拜访昌公(台湾《联合报》副董事长刘昌平先生),我被叫上楼去,陪老人家们说话。当然没我插话的余地,他们聊许多报业的天宝遗事,哪些人现在如何如何,没几个名字是我听过的,我只好猛吃面前的水果。他们说话像拨慢了转速的唱片,我放下叉子,偷瞄一眼痖公,发  相似文献   

8.
我与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的交往,说来话长。记得,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上午,坐在收音机前的我竟意外地等来了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播放的“文学剪影”节目《彼岸的诗人——介绍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9,(22)
《痖弦回忆录》全书分三个部分:双村记、从军记、创世纪。分别记录了对故乡河南南阳的记忆,参军的过程及军中生活,以及文学艺术活动中所交集的诸多名人,堪称一台湾文化圈的联络图。书中涉及到近百位两岸名人不曾为人知的故事和生动细节,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宝贵的史料价值。除了文化界,书中对其他各界人和事也有所涉猎。本书作者情牵两岸,所表达的浓浓的大中国情怀令人感动,是一本沟通两岸民心的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土文学论战”是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被及台湾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台湾社会.它的发生,则至少应追溯至台湾乡土文学历经20年的蛰伏后于60年代中期的重新出发,以及其后十余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演变.如黄春明、王祯和早期所谓“纯正”的乡土小说和70年代王拓、杨青矗等着重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创作的先后出现;70年代初以“现代诗论战”为中心的对于现代主义的普遍反省运动,以及由此确立和带动的“回归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思潮,在在显示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这种日益浩大的声势引起各方人士的不同反应,也使它成为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一场震动台湾社会的“乡土文学论战”于1977年爆发并延绵了一、两年.本文拟对这场论战的发展过程、争议的焦点、论战的特征和意义等,加以概略的描述和论评.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是两个球根的开花、王:您是《笠》诗社的主要成员,曾亲身参加了台湾现代诗的运动和创作,是否请您谈谈台湾现代诗运动的历史。有人说,台湾现代诗是大陆新诗的延续和发展,您对这种看法持何种态度? 杜: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环,始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而以胡适的尝试集为新诗的滥觞。到了1925年,中国新诗发展为新月派(格神诗)、现代派(象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5)
正台湾的副刊,长年以来与作家之间关系深远,尤其过往,大部分的作家是等到所有作品见诸报端之后才"结集"出书,作家作品充实了副刊园地,副刊也扩大了作家的知名度,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自不待言。但如果就一个文体来说,大概从没有一种文体如"极短篇",与副刊,尤其是联副(台湾《联合报》副刊)有这样深厚的渊源。1978年2月15日,痖弦主编的联副首度推出极短篇征文,编按如下:"极短篇是一个新尝试,希望以最少  相似文献   

13.
1994年第5期,本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位在北京的台湾家庭主妇》的拙文,讲述了生产“康师傅” 方便面的台湾顶新集团副董事长魏应行先生一家在北京的生活.30年代就离开台湾家乡、现住北京中关村的魏氏勉老太太在外地的女儿看到了这篇文章,她想起母亲常常和他们几个孩子提起的台湾家乡的往事,凭着一种直觉,她感到,魏应行先生一家人似乎和她的母亲有着什么关联.母亲离开台湾多  相似文献   

14.
黎莹 《两岸关系》2002,(2):54-55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为什么要用悲伤的态度来面对死亡?”身患癌症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不久前在台湾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快乐生前告别式”,场面十分感人。 一向以特立独行出名的女作家曹又方1942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曹又方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编辑采访科,10岁起就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她擅长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是一块磨石,个人的才具是一块待琢的宝石,二者相磨擦所进出的火花就是诗”。白荻的这句话道出了台湾现代诗人对传统与个性关系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台湾现代诗是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但现在有些人一谈起台湾现代诗,便以为这不过是西方现代诗在台湾的翻版,是“横的移植”,因而也就给予否定。其实,在倡导现代诗的初期,虽出现过“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这类“响亮”的口号,但纵观台湾现代诗的演变,传统的痕迹却处处可见。就台湾出现的几个诗社而言,就有“不愿贸然作所谓‘横的移植’”的“蓝星诗社”和要在“有  相似文献   

16.
何标 《台声》2013,(9):77-77
台湾在日据时期有两位作家赖和与张我军他们都反对日本对家乡的占领和统治,反对盘踞于文坛的旧汉学,常彼此发表文章相呼应,但未曾谋面。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2月,台湾文学界杂志社出版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下文简称《史纲》)。这是光复后40年来台湾第一次出版台湾文学发展的史书,即刻引起文坛注目,批评迭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也试图呈一孔之见,借以抛砖引玉。中国结与台湾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成为台湾文坛的敏感点。实际上,这两种意识之争几乎伴随着整个台湾新文学的进程,如台湾新文学发轫期关于台湾话文之争;70年代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80年代关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24)
<正>行政工作是很现实的事情,写现代诗是近乎梦幻的事情,两者之间,亳无关系,谁要想把它们连到一起,确实得大费周章。可台湾当局这一年多行政措施表现的格调,比写现代诗更像写现代诗。这让台湾搞现代诗的朋友很高兴,想不到遇上如此"能干的同道"。也让看不懂现代诗的广大人民非常沮丧!台湾当局花里胡哨的宣传,人民看不看得懂?没人管你的那点儿闲事,反正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哇爱哇的妹妹呀;妹妹哇爱俚……”这是一首情歌,是一首早年台湾民众熟悉的民歌,它抒发了对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爱我的台湾呀,台湾是我家乡……”曾几何时,有人旧曲填新词,唱道:“……我们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兄弟们呀,姐妹们,不能再等待。”多么强烈的诉求,是对祖国母亲的一番眷恋、一份挚诚的爱。曾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1948年回家乡台中拍了一部电影《花莲港》,那首“哇爱哇的妹妹呀”就是影片的主题歌。正因为台湾与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因为有这份剪不断的真诚挚爱,在我心中从幼年时就留下了抹不掉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正>台北已进入雨季,盛开的鲜花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得娇艳欲滴,清香迷人。远嫁台湾的安徽姑娘在这如诗的季节里,如梦般地迎来了家乡的亲人。5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率安徽经贸文化访问团在台北专程看望了部分皖籍新娘,与台湾新住民关怀协会及在台徽姑娘姐妹会一起举行"皖台一家亲、相伴到永远——在台皖籍新娘见面会",并向在台安徽新娘带去了家乡人民的问候与关心。此举拨动了徽姑娘们的"情"弦,让她们的真情得以自然流淌,幸福的眼泪象雨在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