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为我们研究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如何理解这些论述,每个人的见解有所不同。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渴望指正。一在长期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对于民族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断关于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观点,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但究竟形成于哪一具体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看法;另一些同志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的观点,认为民族只能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否认在这之前有民族的存在,把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之前,民族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缔造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什么是民族文物,研究民族文物的理论与方法有哪些,民族文物怎么分类,民族文物如何鉴定等等深层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宋兆麟先生撰述的《民族文物通论》一书,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科学论述,不仅解答了笔者对民族文物相关问题的疑难和茫然,而且对国内研究少数民族文物问题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我们经常告诫人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呢?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当前流行着一种“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的观点,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既然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个问题都没弄清楚,又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呢?因此,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实有加以辩明的必要。本文不揣冒昧,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管之见,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究竟如何理解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这是民族关系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无统一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不仅会影响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而且会影响无产阶级的整个革命事业。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些同志开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是什么性质的平等,它属于什么范畴,至今仍没有人进行研究。显然,不搞清这个问题,就难以真正理解它的实质和意义并把它摆到适当的位置。本文主要在这方面作些定性分析。另外,由于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平等概念,要想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弄清“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的真实含义。因此,本文从这方面也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的理论,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现时代的中国民族问题,就必须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针,特别是要从方法论角度深刻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的系列论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针对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就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引领;二是坚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四是坚持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坚守解决民族问题的底线红线;五是坚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从学理层面廓清这些论述的内涵外延,对于我们当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民族问题?它的含意是什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定民族问题理论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对做好民族工作,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任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愿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人们通常把民族问题理解成为在民族方面发生的问题,从这一概念出发认识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含义,众说纷纭。国内外有关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中,对民族问题的含义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二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自在的”和“自觉的”民族实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建立在几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是断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加以理解的。“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对几千年中华民族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觉醒,是对中华民族“应然”状态的一种探求。虽说不能将西方民族理论简单套用我国民族实际情况,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意味着从政治上而言民族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对于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是需要加以建构和引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中华民族、怎样调动全民族力量、如何建构多民族国家、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努力。梳理和总结好中国共产党持续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王金军  白玉林 《学理论》2012,(13):172-17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是我们当前必须要重视起来的问题,对此作为基层党员一定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做好带头作用。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论述和探讨了基层党员如何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春翔 《侨园》2014,(8):60-6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论述为我们指明:在新形势下改进学风的关键是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0)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有不同于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命题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应将这一命题置于实践到认识到实践的框架中去理解,这样不仅符合马克思原文的逻辑要求,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征;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正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来源,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刘冬妮 《学理论》2012,(30):124-126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文化的反作用,意在强调翻译上的语言问题往往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研究翻译问  相似文献   

13.
多I萍 《学理论》2012,(3):131-132
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如何防止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并积极地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解决民族成员的心理不适与精神困惑。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普世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地方性知识,但目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民族文化需要被重新认识,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采用讲话、书信等多种方式阐释了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指明了新时代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贯彻,既要全面学习其主要内容,也要深化其逻辑结构,还要领悟其鲜明特征,更要明晰其指导作用。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鲜明特征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精神要义,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5)
红军长征沿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迂回行进,在避开敌人锋芒的同时,又遇到敏感的民族问题。藏族是我国历史上一支重要民族,也是民族风格极具个性的民族,宗教、习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使历代统治者都要多加注意。红军长征时在藏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得益于我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及其有效的执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和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制订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0余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政治承诺,得到中国各民族的拥护和认同。今天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99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抓住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利于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一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从现在起有关部门应加紧进行研究,要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和重要方针政策,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论述揭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点和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发展的重大关系,这也是我们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理论视角和政策选择的基本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1,(1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赶考重要论述,立足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相激荡的大时代背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赶考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赶考、怎样应对新时代赶考等根本问题,包含新时代赶考的主要内涵、主要步骤等,指出全党应以什么样的状态理解、把握这次考试。面对如何深刻理解新时代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民族复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考试仍然在路上;把握新时代赶考主要内涵等;面对怎样拿出优异的答卷,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赶考必胜信念;明确总纲领和总方向;突出主要抓手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2)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又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创新,该论述给予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以重要指导。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为着眼点,以加强民族团结为着力点,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民族工作做扎实,铸牢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取民心加强民族团结,把党的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到民族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使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因地制宜探索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民族形成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也还存在不少意见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在如何运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方面的意见能渐趋一致,对整个讨论将是有益的。为此,本文仅就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不当之处,切望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